非正式学习体现一种新的学习理念

内容摘要:非正式学习是学习者在非正式情境中或通过非正式方式进行学习的一种模式。非正式学习不仅意味着一种学习方式、代表着一种学习情境,也体现了一种学习理念。人们通常把非正式学习看作正式学习的对立面,甚至把非正式学习和正式学习的差异狭隘地理解为非学校课堂和学校课堂的差异。从学习论的角度来看,正式学习更大程度在认知层面强调了个体对知识的记忆、加工和理解,而非正式学习不仅仅从认知和心理层面强调个体对知识的建构,更把非正式学习理解为一种文化性和社会性的活动,是一种社会知识的创造过程。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正式学习往往体现了知识传递、结构化教学、教师引导为主、以书本为载体等特征,而非正式学习更多表现出内隐性、自主性、情境性、互动性、灵活性和非结构性等特征,体现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非正式学习是学习者在非正式情境中或通过非正式方式进行学习的一种模式。非正式学习不仅意味着一种学习方式、代表着一种学习情境,也体现了一种学习理念。人们通常把非正式学习看作正式学习的对立面,甚至把非正式学习和正式学习的差异狭隘地理解为非学校课堂和学校课堂的差异。但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受到了不同的知识论、学习论和教学论的影响。从知识论的角度来看,正式学习往往把知识看作是惰性的、抽象的和具有普适性的,而非正式学习强调了知识的变化性和可建构性。从学习论的角度来看,正式学习更大程度在认知层面强调了个体对知识的记忆、加工和理解,而非正式学习不仅仅从认知和心理层面强调个体对知识的建构,更把非正式学习理解为一种文化性和社会性的活动,是一种社会知识的创造过程。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正式学习往往体现了知识传递、结构化教学、教师引导为主、以书本为载体等特征,而非正式学习更多表现出内隐性、自主性、情境性、互动性、灵活性和非结构性等特征,体现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非正式学习更多受社会文化理论和建构主义等理论的影响。与传统的学习理论不同,这些新的理论体系认为,人的行为并不是直接对现实的物理世界进行反应,而是受到了一系列基于社会文化情境形成的工具的调节。这些工具可以是实体(如书本、展区、视频等),也可以是概念性的(如语言、学习动机、故事等)。从这个意义来讲,学习并非是简单的刺激-反应的模式,而是集思考、反思、操作、实践、分享等相互整合的建构意义的过程。非正式学习正是这样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它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调查发现,学龄期儿童约有79%的时间在进行非正式学习,在个体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有近90%的时间处于非正式学习情境之中。在职业发展中,个体70%-80%的职业技能来源于非正式学习。超越正式课堂的非正式学习情境涵盖面很广,它可以发生在课后的同伴交流中,在家庭教育中,在科技馆、天文馆、动物园、水族馆、地质公园、历史博物馆等场馆中,也可以发生在个体进行社区志愿服务、专业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还可以发生在各种工作场所中。

(季娇等,《非正式学习:学习科学研究的生长点》,《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1期;凌星傲/摘)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