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丧钟":这些美味千万别吃

起初,我们撕咬着滴淌血水的生肉;后来,我们听着铁板上烤肉的滋拉声。马嘎尔尼笔下一日三餐都是粗粮青菜,春荒时要靠挖野菜才能度日的盛世百姓,今天我们已对各种肉蛋珍馐司空见惯……

在技术、经济两个高效马达的昼夜运转中,我们的舌尖逐渐品尝到更美味、更营养、更健康的食物。

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的舌尖却滋生起一种猎奇的贪婪,许多动物因之饱受饕餮之灾,在人类的舌尖上敲起了丧钟。

田间地头的“农家卫士”——虎纹蛙(VU 易危)

虎纹蛙(图片来源:bing)

我们平常所说的青蛙,特指田间地头两种常见的蛙类,一类是侧褶蛙属的黑斑蛙,一类是虎纹蛙属的虎纹蛙,而虎纹蛙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俗称——田鸡。

黑斑蛙广泛分布于我国从南到北的广大区域,而虎纹蛙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虎纹蛙体型比黑斑蛙更为硕大,可达100mm以上,头长要大于头宽,犁骨齿强健,性情凶猛,被誉为“蛙中之虎”,是半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同翅目等昆虫的天敌,对农作物的保护有重要作用。

虎纹蛙的生活环境就是人类农作活动的场所,因此十分容易捕捉。然而,虎纹蛙遭到大量捕捉的真正原因却来自其难以言说的风味。

对虎纹蛙的肌肉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得出其肉质鲜美的原因如下:1. 虎纹蛙肌肉中所含的己醛有清香的香草气味;2. 虎纹蛙肌肉中所含的苯甲醛具有令人愉快的坚果香和水果香;3. 虎纹蛙肌肉中所含的不饱和醇具有类似蘑菇的香气……

这些物质让相当一群人对虎纹蛙垂涎三尺,爆炒田鸡、干锅田鸡、田鸡粥等菜肴在餐馆中已经算“家常菜”了。

从1970年代开始,虎纹蛙就以每年50t的庞大数量被捕捉作为食材贩卖,而相关部门对这种现象缺乏管制,使虎纹蛙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1989年,虎纹蛙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04年被列为易危物种。长期的、大量的捕杀使很多地区已经难见野生虎纹蛙的身影。

此外,虎纹蛙人工繁殖的难度大(选种难)也是其种群“半死不活”的因素。

天上“人参”——黄胸鹀(EN 濒危)

黄胸鹀(图片来源:wiki)

黄胸鹀又名禾花雀,是一种被黄色羽毛覆盖肚囊小型鸣禽,我国的东北、华北和华东及整个东部地区都有分布。成体不足200mm,形似麻雀,也喜欢吃谷物;性胆小,见人就飞,迁徙时可集成近7000只得庞大队伍,蔚为壮观。

黄胸鹀本来是一种普通的不过再普通得鸟儿,但是在中国南北方,对它有着不同需求。在北方,这种鸟多被作为观赏鸟来饲养,而在中国南方,却被传为一种另类的补品。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黄胸鹀有滋补强身的功效。在中国广东便把这种还没有现代医学理论支撑的“待定理论”加以衍生,认为用黄胸鹀为主要食材所煲的汤能够补肾壮阳,提高男人的性能力。

此外,除了药用目的,人们也对这种鸟儿本身的美味垂涎不已,它一直是粤菜及东南亚饮食文化中常见的角色。

一方面是对黄胸鹀的滥捕滥杀,另一方面黄胸鹀的人工繁殖尚未取得成功,捕捉来源全系野外个体,因此野生黄胸鹀数量锐减。

从1980年代至今,黄胸鹀的数量已经减少90%。

一项发表在《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logy)》的研究报告中称,仅2001年一年中,广东省就在餐桌上消耗了100万只黄胸鹀,中国方面已经从1990年代末禁止捕杀这种鸟,但直到2013年还能在黑市上看到黄胸鹀可怜的身影。

像分布规模如此广阔的鸟却出现即将被吃光的现象,翻阅历史,只能让人想起20世纪初被人类荼毒殆尽的北美旅鸽。

塞外江南的稀世神“爪”——四爪陆龟(CR 极危)

四爪陆龟(图片来源:wiki)

在我国生活着三种陆龟,在南方独占凹甲陆龟和缅甸陆龟两种,而在北方仅有一种陆龟,只生活在素有塞外江南之称的新疆伊犁,这就是稀释珍“甲”——四爪陆龟。

虽然四爪陆龟的定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在我国直到1950年代才有所发现。它们喜欢生活在天山前的黄土丘陵地带,这些地方的土壤为灰钙土,土层较厚,土质疏松且湿度大,非常适合它们建筑巢穴。

说到挖洞、建巢穴,就不得不提它的爪子,四爪陆龟每肢都有四爪,爪间无蹼且尖锐,因而得名四爪陆龟。

四爪陆龟每肢有四个爪,而且爪间无蹼(图片来源:bing)

谁能想到,仅仅在我国发现四爪陆龟10余年的时间,它们就遭到了几乎灭顶之灾。

四爪陆龟的综合价值甚至比中国大鲵还要高:它的龟胶、龟血有着很高的药用价值,但更能直接诱惑人的是其鲜美的龟肉,其肉富含胶质蛋白,同时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完美组合,口感鲜嫩爽口。

据当地老人介绍,每年的四五月份,当地居民就带着麻袋上山捉龟。四爪陆龟食量小,处于危险情况下会进入“休眠”状态,因此是十分便于储藏的“活罐头”。当地人就利用四爪陆龟的这个特性将其抓回后放在地窖的大缸中,留以日后食用。

由于四爪陆龟易于捕捉,经济价值高,刺激了一波不法商贩,它们从当地人手中低价收购四爪陆龟,转而高价出售给餐饮业,从而引发了更猛烈的捕捉四爪陆龟的风潮

1983年,四爪陆龟自然保护区建立时,野生数量还有1.5万左右,到1990年代初期仅存1300余只,中期已不足300只。1996年,四爪陆龟被定为极危(CR)物种。

2000年以后,四爪陆龟也开始了人工繁殖工程,虽然目前数量已达1000余只,但野生龟数量仍旧稀少。

山溪中的两栖“巨婴”——中国大鲵(CR 极危)

中国大鲵(图片来源:wiki)

现生两栖动物中最大的是滑体类,隐鳃鲵科,大鲵属中的中国大鲵。中国大鲵成体可达2m长,重60kg以上,喜欢在山涧或泥潭的清澈、阴冷的水中“纳凉”。

中国大鲵分布相当广泛,从华中到华南、西南大部分冬季几乎无冰冻期的水体中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

不过,80年代以来中国大鲵数量锐减,使其分布越发朝着不规则的点状分布模式发展,其活动地点,也由地表水体转移到人迹罕至的石灰岩溶洞或地下暗河。

中国大鲵数量锐减的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其“多功能”的价值而遭到过度捕杀。中国大鲵食用价值极高,素有“水中人参”之称,除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之外,特殊的大鲵肌肉蛋白完全符合人体的FAO/WHO的理想模式

。中国大鲵的药用价值同样惊人,其裸露的皮肤中分泌的黏液,含有多种蛙皮素,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是研制新的抗生素药物的重要来源。

浙江省虹桥镇贩卖中国大鲵,价格为880元每斤(图片来源:wiki)

从1980年代起,我国广东省以及东南亚等地刮起了一股食用大鲵的“旋风”,市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大鲵贩子们开始大规模捕杀大鲵。红烧娃娃鱼、三扒大鲵等频频被端上餐桌。

即使国家对野生大鲵立法保护,新千年以来也开放了人工养殖大鲵,但由于野生大鲵的种质优良、繁殖力强,因而还是被顶风作案的不法商贩们大量捕杀。

到2000年以后,湖南省野生大鲵仅存2000尾、河南省伏牛山区已无野生大鲵的踪迹。

开启白垩纪的长江“钥匙”——白鲟(CR 极危)

白鲟(图片来源:bing)

吻部形如钥匙,且有65million以上的演化史,因此可以形象的将长江白鲟称为开启白垩纪的“钥匙”。白鲟腹部黑白,头部灰色,生长速度奇快,当年孵出的幼体就可达64cm。而被发现最大个体的白鲟长达7m,重达500kg(秉志,1950年代观测),成年白鲟性情凶猛,鲷鱼、长江刀鱼、淡水虾蟹没有它不敢吃的,是个不折不扣的淡水霸王。

白鲟与中华鲟都是我国的独有大型洄游性鱼类,二者分布范围惊人的重合,多生存于长江中下游及其周边的淡水湖泊中。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得不像样”之说。这里的“腊子”指中华鲟,“象”指白鲟,“黄排”则是指胭脂鱼。

不过,这种胜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建国初期,白鲟的种群数量还比较可观,是长江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

1970年代以后,每年白鲟的捕捞量可达5吨以上,用白鲟鱼卵所做的鱼子酱味美,被卖到国外赚外汇,这对白鲟的生殖繁衍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白鲟的肉同样是珍馐,渔民们用板车拉着白鲟肉到集市上卖,要多少切多少,和卖豆腐无差

1980年代,葛洲坝的截流给白鲟的洄游造成困难,也使白鲟的生存状况雪上加霜。1988年到1996年,不到十年的时间,白鲟受威胁程度升级为极危。

2007年初,人们在长江洪湖段新滩虾子沟附近水域最后一次目击白鲟,发现的却是一具鲟尸,它因违法捕捞致死。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