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骂人事件成标签大战 理性看待为何这么难

一段拍摄于北京地铁十号线车厢的视频在网络流传。视频中,一年轻男子不断辱骂两名女子,并抢夺手机。昨日,北京市公安局通过官方微博回应此事称,涉事男子已被警方查获,目前案件正在审理中。

由我们看来,这本是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一个出口成脏的人辱骂了两个打扰了他的人,或许讨论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都有必要,然而目前这件事被贴上了无数的标签,几乎成了一次标签大战。

由于这位男子在辱骂对方时使用“外地X”的用词,于是第一个贴上来的标签是“地域歧视”,然后这个标签迅速地扩展到了“北京人都是地域歧视”、“全车厢都是太监”这样的辱骂,进而有人从国安球迷到租房房东都开始吐槽,于是“北京人”照例成了很多外地键盘侠攻击的目标。

但是很快,北京本地键盘侠的逆袭开始了,首先是有些人发现这位男子说话似乎有口音,说“谁”的时候发音是“sei”,再结合曾经发生过“外地人摆拍视频抹黑北京人”的事情,于是这件事再次被本地键盘侠们认定是一次“摆拍”,尽管除了疑似存在的口音外并没有证据证明,但这不妨碍两地键盘侠们彼此攻讦对骂。

不过很快,这次攻击就转移到了所谓的“路人”,也就是坐在车厢里的其他人。键盘侠们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一窝蜂地指责这些“路人”冷漠,而如果谁为这些路人解释那就是“洗地”的。

有趣的是,在对“路人”所谓攻击的过程中,很快同样分成了本地和外地两派,像前边提到的“车厢里都是太监”就是指责北京人太冷漠,而北京网友则说如果当时车厢里有北京人肯定让那位男士吃“大耳帖子”,于是双方又就当时车厢里是“北京王八”多还是“王德彪(外地X)”多进行辩论对骂。

然而同时,另一个套路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很多网友纷纷指责在地铁里搞推广二维码的两位女士,有人怀疑她们是骗子,有人质疑她们本身就是违规的,有人则拿出自己遭遇推广者恶意对待的例子。而这一路网友与前边提到的网友展开了“谁更混蛋”的辩论。幸好,这时候有网友提出了“都不是好东西”的说法,赢得了不少人的赞同。

比较意外的是,就连视频最早的发布者网友“Narcisca“也遭到了网友的攻击,因为其曾经在微博中指责海外旅游的国人是“蝗虫”,而这与某些人的爱国观是严重抵触的,于是连她也不是“好东西”了。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警方唯一确认的是那位男子今年17岁,至于他是不是北京人,两名女子是不是推广二维码的,为什么与两名女子发生冲突,冲突中有无其他人劝阻,以及两位女子下车后的情况,实际上目前都为明确。就连所发视频是否完整,是否经过剪辑都没有人确认。对于这件事,很多人或许只是了解了一个片段甚至几个细节。

然而回看一下贴上来的标签:地域歧视、北京王八、王德彪、冷漠路人、违规推广、不爱国,如此多的标签已经在一件事情原委并不清楚的闹剧中贴了个遍,甚至引发了很多连视频都没看过的网友的对骂,互相诅咒着对方“死全家”。

我们当然要对男子出口成脏的行为进行批判,我们也可以对部分网友的不冷静进行驳斥,但实际上类似事件已经屡见不鲜。往往就是一张图片、一段视频甚至一句话,网友们就可以拿出难以想象的热情来进行热议,而理性的看待和评论反而成了奢侈品。

究其原因,我们以为首先在于事实呈现方式与以往有了很大不同。以往类似事件都是通过媒体发起讨论和传播,而传统的媒体报道由于出版刊播周期限制,实际上有一定的时间弄清事情的原委,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有偏颇、错漏、误解发生,但是往往可以通过媒体的审校机制进行纠正,更何况媒体之间还有竞争关系,可以对不恰当的表述进行纠正,事实的呈现相对完整,引导方式也比较理性。

而现在此类事件的呈现方式,往往是由网友发起,而网友在发布信息的时候本来就存在个人的情绪在内,引导语言也比较情绪化,甚至某些表述比较绝对,而传播过程中则是由其他网友和自媒体转发为主,于是本来应该在媒体调查内部被消化的偏颇、错漏、误解实际上被直接扔到了网友的面前。而从网友到自媒体,“蹭热点”已经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了,于是评论起来自然是不分“生熟”,揪住一点就要说个痛快,连事实都不曾全部占有,又哪来的理性呢?

这种情况,当然需要媒体乃至很多自媒体更加的成熟自律,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事实呈现方式的改变需要我们更理性的心态,最起码是要有点耐心,等事情原委搞清楚再评论不迟;同时也应该就事论事,不去把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毫无根据地扩展到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地域的层面去批判;当然还应该有一点宽容,最起码要容忍和自己不同的观点,而不是稍有相左就破口大骂。否则,某些人呈现出来的所谓素质,恐怕也不比他们口中批判的那些人更高些了。

文/佘友独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