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工业胃 求解垃圾一锅烩(民生调查·垃圾分类该咋干②)

核心阅读

陕西省渭南市,在主城区设置了14个垃圾分类试点区,环卫工、门卫等承担起了二次分类工作,还提高了收入。前端只需要大致分类,垃圾处理场就能用垃圾发电。甚至,一锅烩的生活垃圾,都可以通过"机械手""工业胃"分拣、消化,最终转化为工业棉、燃料块、有机肥。

郭玉芳很开心,因为她现在每月能多挣500块钱。为啥涨工资?因为活儿多了。

作为陕西省渭南市红旗社区的一名环卫工,她以前就负责打扫卫生。如今,她还要给小区里的垃圾分类,把居民放错的垃圾各归其位。"里面有能卖钱的废纸箱啥的,我就先收拾出来卖了,卖的钱也归我。"郭玉芳指着标有"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等字样的一排垃圾桶说。

垃圾分类,需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对于像渭南这样的中小城市来说,分类试点时间不长,高投资的处置方式往往超出地方的承受能力。对此,渭南根据自身能力,因地制宜确定了相应的垃圾分类目标,积极尝试新路。

调动环卫积极性

硬件建设还差钱

渭南市于2014年开始在主城区设置14个垃圾分类试点区。红旗社区就是其中之一。

记者看到,社区里的垃圾桶被分成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三种。墙上是几个大字:"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渭南在各试点区居民中选了30多位垃圾分类指导员,宣传垃圾减量和分类知识,指导居民投放垃圾。

但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短期内很难实现。总有人会用塑料袋混装垃圾,一扔了事。对此,"我们要求社区的环卫工人,承担起垃圾分类的工作。"临渭区环卫局局长盛来运说。

比如郭玉芳,每天去社区查看一两次,翻开垃圾桶,看看有没有扔错的垃圾。"有的袋子棱角分明,一看就知道里面装着纸盒、塑料瓶啥的。我就拆开袋子,把纸盒挑出来,拿去卖。"她说。

" 调动起环卫工人的分类积极性,既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又减少了终端处理压力。"盛来运说。

在附近的五里铺小学、南京路中学,二次分类的工作由门卫兼管。"每学年,我们都要就垃圾分类组织一次主题班会。教学生垃圾分类,比教大人容易得多。学生在学校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小手拉大手,还能带动家人一起分类。"学校负责人说。

在大荔县平罗村,村里9个小组都明确了专门的责任领导和保洁员,负责生活垃圾的分类和处理。农户则按照可堆肥垃圾、其他垃圾、建筑垃圾、有害垃圾的标准分类投放。

" 有人不分类投放,咱就二次分。"在村垃圾处理点,保洁员大妈一边说着,一边和其他同事一起用耙子、夹子,把从农户家垃圾桶收来的生活垃圾拨弄开,拣出其中的塑料袋、电池、废纸、塑料等。菜叶、剩饭等,则送入旁边的太阳能垃圾堆肥房,通过太阳能加温,和微生物复合菌剂辅助堆肥的技术,50天即可产出高效有机肥,供给农业合作社和苗木基地。

" 我们并未因为有环卫工人二次分类,就放松了'立足源头抓分类'的工作。"盛来运说,当前主要问题在于垃圾分类工作资金投入力度不足,特别是后期运行费用、设施维护费、指导员补贴等,超出地方财力,导致分类收集和运输专业化水平不高。

垃圾填埋沼气多

并网发电上规模

渭南每天产生几百吨的生活垃圾,不光在前端开始了分类试点,在后端也处理得较好。

记者驱车前往郊区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在这里,一根根黑色橡胶管插在垃圾堆里,除非走到垃圾堆近前,不然就几乎闻不到什么异味。

" 已填埋垃圾中的有机质,在厌氧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自然产生的填埋气体中,沼气的含量能占到50%以上。填埋气通过地下、地上的这些橡胶管线,汇集到集气总管,再送到旁边的沼气发电站里。"填埋场负责人说。

走出100来米,就是这座发电站,3台集装箱大小的发电设备正在轰轰运转。收集来的沼气在这里经过冷却、脱水、过滤、净化等预处理后,送入了内燃机,燃烧发电。

作为渭南的招商引资项目,河南百川畅银环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500多万元,建成了这座发电厂。

" 平均1吨生活垃圾能产1.2立方米沼气,发1.6度电。在最好的条件下,每天发电量不低于1.8万度,上网价5毛多,相当于每年减排10万吨二氧化碳,还能增加50多个就业岗位。"发电厂厂长张华兴说,"从我们的角度,垃圾越多越好。"

渭南垃圾填埋场设计使用年限本为20年,目前已经使用了10年。由于收集沼气,加速了垃圾降解,提高了填埋场的沉降速率,使填埋场的沉降幅度增大,还能起到延长使用期的效果。

邻村党支部书记说,过去上海的客商来这里收购猕猴桃,一来就能闻到填埋场的气味,就说猕猴桃被污染了,不要了。电厂建成后,异味没了,猕猴桃也卖得好了。

渭南市住建局环卫处处长吕东奇说,填埋垃圾发电虽然对前端分类的要求不高,实际上还得保证生活垃圾中混有相当分量的有机质。但在试点中,还是明确要求把电池等有害垃圾先分拣出来,以减少土壤重金属污染。

目前,渭南共建有无害化垃圾填埋处理场10座。由于其他填埋场规模较小,产气量不足,填埋气发电仍缺乏竞争优势。为适应更小规模的生活垃圾处理需求,渭南开始尝试其他的资源化处理模式。

精细分选上装备

垃圾变成有机肥

在北京德兆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顺潮眼里,垃圾山就是金山银山。

位于临渭区北边的渭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于是新区,人口不多,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也就七八十吨,并未开展分类试点。但前端分类不彻底的现象,对这里的生活垃圾处理厂来说,已不再是难题。

" 垃圾分类,前端只要做到防止建筑垃圾、医疗垃圾混入生活垃圾,就行了。"郑顺潮说,"在我们厂,一锅烩的生活垃圾可以做到机械化集中高效分拣,适应了当前家庭生活垃圾分类不足的现状。"

在封闭式的厂房里,记者看到,一只巨大的机械抓手正从生活垃圾堆里抓起未分类的生活垃圾,投入处理线的入口。通过传送带,垃圾被送入机械分选系统。

" 填埋、焚烧,是粗放处理。这类处置方式,不要求前端的精细分类,有个基本分类就行了。比如,为了减少渗滤液、方便焚烧,垃圾要干湿分离。但我们能通过23道工艺程序,把混合垃圾的分选率做得足够高。"郑顺潮说。

记者看到,未分类的生活垃圾,首先经过机械破袋,将装在塑料袋里的垃圾释放出来,再利用垃圾物理性质的差异,经过滚筒筛、风选、磁选等环节,木屑纸张、塑料制品、废旧电池、衣服织物、渣土、剩菜剩饭、果皮树枝等被依次分选而出。例如,通过风选环节,质量较轻的垃圾成分,就会比质量较重的金属吹得更远,实现分离。

在终端环节,为方便资源化利用,垃圾也进行了初步加工:织物被机器打成了纤维状,用于制作工业用棉;可燃烧的废纸木屑等被压缩成了燃料块,可作为锅炉燃料使用;分拣出的塑料经过打扎机,被压缩捆扎成一个个长方体,以便运输,然后可以用来炼油,销路也很不错。

专家表示,生活垃圾最难资源化处理的,是里面的有机质。不同于国外,中国的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等有机质的含量能占到分拣出的40%-50%。

" 我们利用自主创新的'工业胃'技术,通过高温高压、加入添加剂等,对有机垃圾进行4个小时'消化'。再经过后端精选滤除杂质等工序,就可制成高效有机肥。"郑顺潮说,"垃圾不仅回归了田地,相较化肥更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

核心阅读

陕西省渭南市,在主城区设置了14个垃圾分类试点区,环卫工、门卫等承担起了二次分类工作,还提高了收入。前端只需要大致分类,垃圾处理场就能用垃圾发电。甚至,一锅烩的生活垃圾,都可以通过"机械手""工业胃"分拣、消化,最终转化为工业棉、燃料块、有机肥。

郭玉芳很开心,因为她现在每月能多挣500块钱。为啥涨工资?因为活儿多了。

作为陕西省渭南市红旗社区的一名环卫工,她以前就负责打扫卫生。如今,她还要给小区里的垃圾分类,把居民放错的垃圾各归其位。"里面有能卖钱的废纸箱啥的,我就先收拾出来卖了,卖的钱也归我。"郭玉芳指着标有"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等字样的一排垃圾桶说。

垃圾分类,需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对于像渭南这样的中小城市来说,分类试点时间不长,高投资的处置方式往往超出地方的承受能力。对此,渭南根据自身能力,因地制宜确定了相应的垃圾分类目标,积极尝试新路。

调动环卫积极性

硬件建设还差钱

渭南市于2014年开始在主城区设置14个垃圾分类试点区。红旗社区就是其中之一。

记者看到,社区里的垃圾桶被分成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三种。墙上是几个大字:"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渭南在各试点区居民中选了30多位垃圾分类指导员,宣传垃圾减量和分类知识,指导居民投放垃圾。

但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短期内很难实现。总有人会用塑料袋混装垃圾,一扔了事。对此,"我们要求社区的环卫工人,承担起垃圾分类的工作。"临渭区环卫局局长盛来运说。

比如郭玉芳,每天去社区查看一两次,翻开垃圾桶,看看有没有扔错的垃圾。"有的袋子棱角分明,一看就知道里面装着纸盒、塑料瓶啥的。我就拆开袋子,把纸盒挑出来,拿去卖。"她说。

" 调动起环卫工人的分类积极性,既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又减少了终端处理压力。"盛来运说。

在附近的五里铺小学、南京路中学,二次分类的工作由门卫兼管。"每学年,我们都要就垃圾分类组织一次主题班会。教学生垃圾分类,比教大人容易得多。学生在学校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小手拉大手,还能带动家人一起分类。"学校负责人说。

在大荔县平罗村,村里9个小组都明确了专门的责任领导和保洁员,负责生活垃圾的分类和处理。农户则按照可堆肥垃圾、其他垃圾、建筑垃圾、有害垃圾的标准分类投放。

" 有人不分类投放,咱就二次分。"在村垃圾处理点,保洁员大妈一边说着,一边和其他同事一起用耙子、夹子,把从农户家垃圾桶收来的生活垃圾拨弄开,拣出其中的塑料袋、电池、废纸、塑料等。菜叶、剩饭等,则送入旁边的太阳能垃圾堆肥房,通过太阳能加温,和微生物复合菌剂辅助堆肥的技术,50天即可产出高效有机肥,供给农业合作社和苗木基地。

" 我们并未因为有环卫工人二次分类,就放松了'立足源头抓分类'的工作。"盛来运说,当前主要问题在于垃圾分类工作资金投入力度不足,特别是后期运行费用、设施维护费、指导员补贴等,超出地方财力,导致分类收集和运输专业化水平不高。

垃圾填埋沼气多

并网发电上规模

渭南每天产生几百吨的生活垃圾,不光在前端开始了分类试点,在后端也处理得较好。

记者驱车前往郊区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在这里,一根根黑色橡胶管插在垃圾堆里,除非走到垃圾堆近前,不然就几乎闻不到什么异味。

" 已填埋垃圾中的有机质,在厌氧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自然产生的填埋气体中,沼气的含量能占到50%以上。填埋气通过地下、地上的这些橡胶管线,汇集到集气总管,再送到旁边的沼气发电站里。"填埋场负责人说。

走出100来米,就是这座发电站,3台集装箱大小的发电设备正在轰轰运转。收集来的沼气在这里经过冷却、脱水、过滤、净化等预处理后,送入了内燃机,燃烧发电。

作为渭南的招商引资项目,河南百川畅银环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500多万元,建成了这座发电厂。

" 平均1吨生活垃圾能产1.2立方米沼气,发1.6度电。在最好的条件下,每天发电量不低于1.8万度,上网价5毛多,相当于每年减排10万吨二氧化碳,还能增加50多个就业岗位。"发电厂厂长张华兴说,"从我们的角度,垃圾越多越好。"

渭南垃圾填埋场设计使用年限本为20年,目前已经使用了10年。由于收集沼气,加速了垃圾降解,提高了填埋场的沉降速率,使填埋场的沉降幅度增大,还能起到延长使用期的效果。

邻村党支部书记说,过去上海的客商来这里收购猕猴桃,一来就能闻到填埋场的气味,就说猕猴桃被污染了,不要了。电厂建成后,异味没了,猕猴桃也卖得好了。

渭南市住建局环卫处处长吕东奇说,填埋垃圾发电虽然对前端分类的要求不高,实际上还得保证生活垃圾中混有相当分量的有机质。但在试点中,还是明确要求把电池等有害垃圾先分拣出来,以减少土壤重金属污染。

目前,渭南共建有无害化垃圾填埋处理场10座。由于其他填埋场规模较小,产气量不足,填埋气发电仍缺乏竞争优势。为适应更小规模的生活垃圾处理需求,渭南开始尝试其他的资源化处理模式。

精细分选上装备

垃圾变成有机肥

在北京德兆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顺潮眼里,垃圾山就是金山银山。

位于临渭区北边的渭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于是新区,人口不多,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也就七八十吨,并未开展分类试点。但前端分类不彻底的现象,对这里的生活垃圾处理厂来说,已不再是难题。

" 垃圾分类,前端只要做到防止建筑垃圾、医疗垃圾混入生活垃圾,就行了。"郑顺潮说,"在我们厂,一锅烩的生活垃圾可以做到机械化集中高效分拣,适应了当前家庭生活垃圾分类不足的现状。"

在封闭式的厂房里,记者看到,一只巨大的机械抓手正从生活垃圾堆里抓起未分类的生活垃圾,投入处理线的入口。通过传送带,垃圾被送入机械分选系统。

" 填埋、焚烧,是粗放处理。这类处置方式,不要求前端的精细分类,有个基本分类就行了。比如,为了减少渗滤液、方便焚烧,垃圾要干湿分离。但我们能通过23道工艺程序,把混合垃圾的分选率做得足够高。"郑顺潮说。

记者看到,未分类的生活垃圾,首先经过机械破袋,将装在塑料袋里的垃圾释放出来,再利用垃圾物理性质的差异,经过滚筒筛、风选、磁选等环节,木屑纸张、塑料制品、废旧电池、衣服织物、渣土、剩菜剩饭、果皮树枝等被依次分选而出。例如,通过风选环节,质量较轻的垃圾成分,就会比质量较重的金属吹得更远,实现分离。

在终端环节,为方便资源化利用,垃圾也进行了初步加工:织物被机器打成了纤维状,用于制作工业用棉;可燃烧的废纸木屑等被压缩成了燃料块,可作为锅炉燃料使用;分拣出的塑料经过打扎机,被压缩捆扎成一个个长方体,以便运输,然后可以用来炼油,销路也很不错。

专家表示,生活垃圾最难资源化处理的,是里面的有机质。不同于国外,中国的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等有机质的含量能占到分拣出的40%-50%。

" 我们利用自主创新的'工业胃'技术,通过高温高压、加入添加剂等,对有机垃圾进行4个小时'消化'。再经过后端精选滤除杂质等工序,就可制成高效有机肥。"郑顺潮说,"垃圾不仅回归了田地,相较化肥更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