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群众谋幸福中增长才干

本报记者 韩秀峰 通讯员 李小鸽 尉峥

2015年,在秦东大地上,1646个贫困村先后迎来了党组织派来的特殊使者--"第一书记"。两个春秋过去,他们的身躯,从弱不禁风到不惧风雨;他们的面孔,从稚气未脱到青春勃发;他们的理想,从追逐个人价值到为群众造福,使得他们俯首为民的身姿和胸前佩戴的党徽成为秦东大地上的靓丽风景,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成为党员队伍里的先锋。

从"当家人"到"贴心人",他们有很多很多动人的故事,我们采撷其中的"几朵",以使人们领略他们的风采--

在群众需求中找准自己位置

初春的阳光里,旧貌换新颜的乾落村,一条条水泥村道交错延伸,通向一幢幢农家小院。沉寂了一个冬天的葡萄树桠也悄悄地吐出了缕缕嫩芽。望着这倾注着心血与汗水的山村,韩锁昌回味着两年来的日日夜夜。

2015年6月,一纸任命让韩锁昌换了身份。本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关党委办公室主任的他,被选派至合阳县坊镇乾落村,开始了"第一书记"的"赶考"之旅。"这省城里来的干部,能在咱们村守得住吗?"看着初来乍到的年轻小伙,村民们疑虑着。而一件"硬事"让群众的看法变了,感觉这位"新官"做起事来还有两把刷子。原来,乾落村地处旱塬,经济以农副产品收购和种植业为主,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里的活动场所面积较小、功能单一。为了更好地服务党员群众,韩锁昌多方筹措资金,终于扩建了村部,活动室、便民服务室、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广场等一应俱全,享受到实惠的群众连连称赞。

在大荔县许庄镇中汉村,提起村里的"第一书记"杜选岐,许多人竖起大拇指夸赞:"大事管,小事问,哪里困难哪里到,老杜可是我们村里的大功臣啊。"这位从省检察院派驻的"第一书记",到底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呢?

两年前,原是省检察院装备处干部的杜选岐,从省级机关走到田间地头,肩负重任扎根农村。岂料一开始,便遇上了"拦路虎"。由于不熟悉当地方言,在和一些年纪较大的村民交流时,多少让乡亲们有隔阂感。于是,他学起当地方言,慢慢地和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近,自然也就亲近了起来。老乡们的淳朴、善良让他从心底里觉得,不能辜负中汉村。

" 村庄要发展,群众要致富,原因有很多,可是根子在支部。"作为"第一书记",杜选岐紧紧抓住村党支部建设这个核心,完善规章制度、化解矛盾纠纷,帮助班子提高管村治村水平,为帮扶村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队。他着手健全"两委"班子,抓干部、强班子,抓党员、强队伍,"三会一课"从不间断。村"两委"班子凝聚力强了,村民们心气顺了,底气足了,杜选岐放开手脚,带领村民大步走上发展路。120千伏安低压变压器增容项目缓解"用电难",新修水渠解决"灌溉难",硬化巷道解决"出行难",村中重建的涝池让"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成真……

在帮扶群众中增长自身才干

农村的贫困,主要是没有致富的产业。这是许多"第一书记"面临的问题和"瓶颈"。2016年10月21日,对于华阴市冯池村的村民而言,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天,村里茶菊厂正式投产,意味着一批贫困户将通过种植茶菊、打工入股茶菊厂实现增收。"咱们的日子也有了盼头!"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掩藏不住的笑容。看着眼前这一幕,"第一书记"董建伟自然也是喜上眉梢。

董建伟是渭南市委宣传部派驻冯池村的"第一书记"。两年多来,他带领村上贫困户种植花椒致富增收,走起了"绿色农业"的发展路子。鼓励能人到冯池村试种茶菊,以"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筹建菊花加工厂,让贫困户乘着村里发展产业扶贫的东风,变身为一名通过流转土地拿租金、合作社入股分股金、园区打工挣薪金的"三金工人",实现脱贫致富。现在,冯池村经济作物占耕地面积55%左右,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实支撑。

在大荔,县政府办派驻泰山村的"第一书记"王辉,也在带动群众发展豆腐产业中,锻炼和磨砺着自己。泰山村豆腐有着20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没有延伸产业链,村民们的收入只限于初级加工。王辉任"第一书记"后,让群众大念"豆腐经",发起"豆腐财"。在他的帮助下,回乡创业大学生常鲁庆开起了豆腐厂,从而带动全村豆腐产业发展壮大。王辉还组织产业大户赴外地观摩学习,引进了豆皮、豆卷等产品生产线,延长豆制品加工产业链,使泰山豆腐加工作坊达到30余户,日均产量万余斤,走进了多家超市,成为当地的名牌。

在奋斗中使群众享受幸福感

" 第一书记",像一把种子,撒在秦东大地的角角落落,进村入户,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去年8月的一天,是临渭区崇凝镇永庆寺村时会英老人最开心的日子,她终于从低矮的石棉瓦房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家。村上"第一书记"潘明博和村干部早早就来到她家帮忙。"潘书记,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能住上新房子,真是感谢你们呀!"年过七旬的时会英脸上乐开了花。

2015年7月,潘明博是从渭南市发改委选派到永庆寺村担任"第一书记"的80后小伙,刚到任,忐忑中的他学着走村入户,调查摸底。看到孤寡老人时会英每日在黑暗、杂乱的石棉瓦房里度日,潘明博唏嘘不已,他在心里一遍遍地问自己,我能为她做些什么呢?他跑到临渭区政府,走访相关职能部门了解政策后,帮助老人申请了农村危房改造资金,还动员老人所有的亲属垫资盖房,终于圆了老人萦绕心头多年的"新房梦"。

他还为规划解决村上环境差、排水差等问题,东奔西跑,四处化缘,终于协调到项目和资金,在永庆寺村建起了镇污水处理厂,常年垃圾堆积的涝池也变了样,修起了村民文化广场,成为群众心里最美的"月亮池"。

梯腊川村,是韩城市芝阳镇的一个偏僻村庄,村中多为山地。而正是"第一书记"雷颜东,让这个村插上了与外部世界连通的翅膀。2015年10月,在韩城市人武部工作的85后小年轻雷颜东,带着对农村的欣喜和想在农村干出点明堂的想法走进了梯腊川村。然而,落后、闭塞的现状,泼了他一盆冷水。但他没有退缩,天天下村,敲百家门问百家事。当他得知这个村具有传统的花椒种植优势,但因缺少市场信息卖不上好价钱时,他联系到西安的一家网络公司,花了3万元在村里建起了局域网络平台,使村民随时了解市场信息。不仅如此,他还在村上办起职业培训学校,邀请农技专家为村民教授果树修剪、施肥管理知识,让村民"强心智""富脑袋"。在村里设立了"教育基金",激励学生好好学习。"足不出户就能卖花椒,这真是奇了!"村民徐军芳笑着说道。

虽然只有两个春秋,"第一书记"在秦东大地上就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来自千家万户的"点赞"是在获得中品味着幸福的群众的心声。这"点赞"不仅是给予"第一书记"的,也是给予他们身后的党和政府的。正如渭南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孟小瓒所言:"选派'第一书记',既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推动脱贫攻坚的有力举措,也是改进干部作风、培养锻炼干部的有效途径,更是改造社会、幸福群众、建设国家的根本所在。"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