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韩故城发现瓮城:一座瓮城引发的城防遐想

瓮城是中国古代城池必备的设施,此图为宋代《武经总要》插图。资料图片

□策划文体新闻部执行记者游晓鹏

前不久,位于新郑市的郑韩故城发现瓮城的消息引起轰动。

瓮城并不是特指哪座城,而是古代的一种军事防御设施,也是城池防守的一项重大发明。通俗来说,就是在城门外(内)再修筑一座小城保护城门,即便小城进入敌人,也可以瓮中捉鳖之势给予打击。

在冷兵器时期,这招无疑大大加强了对城池最薄弱环节--城门的防守,并由此衍生出欲擒故纵等军事奇招,所以,在火炮能以摧枯拉朽之势威慑城墙之前,瓮城的使用延续了几千年。

而对郑韩故城来讲,尤为值得骄傲的是,它是最早运用瓮城的城市之一。同时期其他国家的都城遗址当中,目前还没有发现瓮城,比它更早的一些遗址,比如陕西石卯城址和新郑望京楼商代城址中,虽说有了瓮城雏形遗迹,但也只能说是雏形。

郑韩故城的瓮城是完整的、确定无疑的。它就在这座城防守能力最强的北墙之上--北面,正是这座城市来犯之敌通常会出现的方向。

其实,研究者很早就认为郑韩故城有瓮城。《诗经·郑风》里关于郑城描写中有这么一句:"出其闉阇(yīndū),有女如荼。"这个"闉阇"便是瓮城的重门。奇怪的是,虽然这座古城早在1961年就被列为第一批"国保",城墙上也有多处很像城门遗址的豁口,但一直没有找到确认的城门,更别说瓮城。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郑工作站站长樊温泉研究员告诉记者,2016年,为配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考古人员在这里挖了一条南北方向的探沟,起初并没有抱太大希望,结果意外发现了两千多年前的出城道路,上面还有深深的车辙印。

有路,那一定有城门!这是郑韩故城的重大发现,由此考古人员不仅找到了城门,还找到了这处令人惊叹的城防设施。

它位于城门外侧约50米,大致呈东南-西北走向,在城门外画了一道长70米的弧线,把这里包得严严实实。它的宽度达到了15米,足够厚实,在被废毁之前,它的高度必然是跟城墙持平的,巍峨高大,顶上旌旗招展,站着怒目而立、手持弓弩和守城器械的士兵。

瓮城的发现进一步坐实,这里就是战国时期最坚固、最难攻取的城池之一。郑韩故城修于春秋乃至更早,周长将近20公里,整座城夹在双洎河、黄水河的交汇处,形状颇似一根牛角,因此也被百姓称为"四十五里牛角城"。战国时期,这里不仅增设了瓮城,还加高加宽了城墙,墙基达到惊人的40~60米宽,至今大部分城墙仍然屹立于地面之上,最高的还有近20米。

牛角城,牛在哪儿?就牛在屹立不倒。这里一定曾发生过无数次惊天动地的攻守战,就发生在这段北墙之下,瓮城之前。多年前采访过曾在新郑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工作的刘文学先生,他统计了一组数字,处于中原腹地的郑韩常常四面受敌,郑国有历史记载的战争有176次,平均每2.7年一次,而韩国,平均每3.3年就有一次。诸强环伺,国土狭小,还一马平川无险可踞,在如此密集的战争环境下,这个小国如何挺立500年?

毫无疑问,2017年郑韩故城关于瓮城的重大发现确实让人对这座城的硬件刮目相看,它的多重城防体系值得今人重新打量,也给了我们无限遐想空间。

兵临城下

以郑韩故城为沙盘的古战场想象

冲车

投石机

投石机

新郑龙湖环壕出土人骨现场,这是郑韩故城最北段的一处军事据点,在秦统一战争中被摧毁,环壕里留下了秦军士兵的半两钱,却没有留下韩国士兵的头骨,因为都被秦军士兵带走领功了。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夜叉檑

绳梯

城门遗址,考古学者推测为史书中记载的郑韩故城"渠门",既有道路又有水渠从这里出去,并且道路只有3米,水渠却很宽,水路可能是更主要的。

郑韩故城攻防示意图

(图示中攻防器械出自宋代《武经总要》)

谢景豹制图

壕桥

水囊

铁菱角

水袋

塞门刀车

□策划文体新闻部执行记者游晓鹏实习生于立夫

冷兵器时期,每一场战争通常都伴随有激烈的城市攻防战,坚固的城池、完备的城防是进攻方前进的最大阻碍。究竟是各种攻城器械更犀利,还是城高池深的防御体系更坚固?春秋战国时期,发生在中原一带的战争成百上千,我们今天"复原"的这场战争,也许并没有真的存在过。不过它足够真实,可以让人了解到,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一座城的命运不仅维系在士兵和百姓的血肉之躯,也维系在今人不知的各种攻城与守城器械和这城墙的层层夯土之上。

逼近

公元前220年,距离秦国发动统一战争还有十年。因为国土面积最小的韩国在大国之间摇摆不定,西北方某国决定派出一支强大的军队来教训一下他们。带队将领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军,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其中不乏攻城战,他知道攻城都需要什么,不仅要有数量庞大的士兵,还要有各种攻城器械,当然还有不可预期的牺牲和死亡。

但对于这支十万人的队伍,他信心十足。除了辎重和后勤,战斗部队主要包含步兵、骑兵、车兵。曾经,一个国家拥有战车数量的多少,被用作衡量其实力强弱的主要标准。战车一乘就意味着五十至一百个徒兵,因此一些被称为"千乘之国"的国家就拥有五万至十万人有效兵力。但将军知道,进入战国之后,车兵显得不够机动灵活、遭受重创之后无法快速恢复,已经不再是军队的核心,如果对方不出城列阵迎战而闭门不出,那么车兵将不会有大用处,最多成为运输车。

将军更喜欢麾下的步兵,这也是部队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他的步兵五人为一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这些士兵经过长期训练和战斗磨练,装备在各国中也算精良,披三层盔甲,荷戈带剑,这些都是青铜或铁铸造,锋利无比,他们还带着十二石的弓弩,负矢囊内装弩箭五十支,携三日口粮,半天能走一百里。而且,部队纪律严明,历来杀敌者重赏,私斗者重罚,勇猛而守纪。还有骑兵,他们一律穿短甲,持弓弩为主,兼有少量持戈或短剑者。骑兵军容整齐,连军马都在五尺八寸以上,高大威猛。

当然,将军不指望靠这三个兵种就能登上郑韩故城的城墙,他还有很多法宝。那个了不起的军事建筑家墨子说过的十二种攻城器械与战法,他基本上都有、都会。士兵们已经在沿途搜索木材,加上自带的金属构件,不用几天,就可以在阵地前制造出那些外形骇人的器械,包括用于登城作战的云梯,可以居高临下俯瞰城内的临车和云车,带有攀援器械钩梯的钩车,带有粗大金属头撞杆的冲车,像一个倒扣的箩筐一样掩护士兵在城下挖地道的轒辒(fénwēn)……将军觉得还需要一些牛,只有牛才能拉得起这些器械,行进起来才足够稳。

还有最重磅的,就是将军一心想试一试的最新型号投石机。这是一种由人力操纵机械抛射石弹的武器,已经在战场上用了几百年。将军还记得,《左传》记载了公元前760年孀葛之战时就用过这种武器,当时叫做"旌"。眼下,这种武器已经可以把十二斤(相当于现在2.7公斤)的石头抛出二百步远,足以砸晕城头的重装铠甲士兵。《范蠡兵法》《孙膑兵法》都很重视这种器械,将军也相信,它一定会给守城部队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

在临近城池三四十华里的地方,部队遇到了一些陷马坑和敌人的三四个小据点,每个据点都筑有高台和遮挡建筑,四周挖有壕沟。不过将军赶到的时候,这里的人早已撤走,或者说逃得干干净净。这么大规模的部队行军,将军不指望能保密,也希望由此给敌人带来震慑力。旌旗招展,部队士气正浓,敌人前线士兵已经望风而逃,将军有些得意。

攻城

部队迅速扫清了这座城池的外围据点,完成战略包围,驻扎休整。

将军开始根据斥候的探报认真思索这座城。它果真是设计独特,浑然天成,城池最早的选址者相当精明,双洎河与黄水河一左一右,从北往南在这里相汇,城池就跨着两条河的三角地带建起,它的形状虽然不规则,不如自家国都方正大气,但南部和东部却有了足恃的天险。城墙包砖是后来才有的事情,这座古城所有的城墙都是由一层一层的泥土夯成,却也高大宽厚。城外,宽阔的河面深不见底,原有的浮桥早已被守城部队取走,一条船也不见,两侧还有泥沙滩地。

将军只能从正北面进攻,那里有开阔的地面。虽然没有天然河流的障碍,守城者却在那里修了一条宽50米的护城河。这条人工渠同样很深,而且里面布满了竹子和木头削成的尖刺,上面的吊桥已经无影无踪,对岸,城门就设在凸出城墙的一座小城之上,敌人坚壁不出。"又是墨子那些守城术的小伎俩。"将军不屑一顾。

将军很有信心拿下城池。根据探子的消息,此前这里刚刚经历过一场战斗,城里的士兵并不多,估计最多五万,而且都是老弱病残。城头稀疏的士兵和旗帜,似乎就是预兆。但他也知道,在高大的城墙面前,进攻者永远都是弱势的。他命令一部分士兵找到护城河的上游,凿土堵水,并在下游进行疏通,一天过去,护城河的水势逐渐小了很多,变成一条充满泥泞和水坑的壕沟。

择好良辰吉日,他命令下属做战争动员,誓师攻城。这天早晨,所有的投石机都已准备好,隔着护城河瞄准城门方向,士兵已经钻进带有轮子的冲车,等待先头部队打开局面后过河去冲击城门。

战鼓擂响,弩兵们在尽量接近城池的地方向城头放箭,投石机发射的石头重重地砸在古城的瓮城墙上、门上和城头的箭楼上,在夯土上留下凹痕,甚至砸塌城墙顶上的土垛口,不过射速并不快,精度也不算很高。但这个火力压制已经足够了,进攻的关键在于步兵,带着盾牌和云梯、钩梯的步兵们踏入护城河,呼号着往城墙下方冲。泥泞的壕沟阻滞了部队前进的速度,士兵们有些挤。先头部队接近护城河对岸的时候,队伍的阵脚突然有些乱了,将军远远望见,城头突然出现大批弓箭手,他们似乎并不惧怕投石机,那些石头往城墙上砸的密度远远不够大,而且他们凭着城池的高度差,压制住了将军的弩兵。继而,城下的步兵们遭受自上而下的攻击,为攀爬城池而准备的他们身上的铠甲并不算厚,不少人中箭倒在泥泞之中,有些人因为惧怕裹足不前或者后撤。

惨战

天下强弓劲弩皆出韩,果真不是虚的,将军早就听说过郑韩之地青铜铸造工艺了得,韩国灭郑之后,更是把金属冶炼的重心转到了军事上,刀剑戈戟和箭镞都很锋利耐用,至于青铜礼器的质量则下降很多,再也没有精力和材料冶炼出莲鹤方壶那样的精品,甚至城内的棺木都急缺,大量木材都被用于制作戈杆、箭杆和守城器械了。

将军隐约觉得自己有些大意了。那条泥泞的护城河仍然是个障碍,他下令暂停进攻,让士兵连夜准备好砂土,准备硬攻。战鼓再次擂响,在弩兵和投石机的掩护下,士兵们一边前进一边用事先备好的麻袋就地取土去填那条壕沟,以便给专为对付城门而生的冲车铺平道路。同时,大批士兵带着云梯和过河梯通过护城河,准备强行攀墙。将军希望勇敢的士兵们像蚂蚁一样密密麻麻攀爬攻城,这招曾被墨子叫做"蛾傅",孙子叫做"蚁附",也是当时最常用的一招人海战术。

站在城外刚刚搭起的足有五层楼高的云车之上,将军远远观战。城墙上守军的情况再一次让他稍稍有些意外。他发现,守军的动员非常彻底,城头不仅有各种士兵,还有百姓,男女老幼都有,但训练有素,每五十步就有四十人,其中男人十人,女人二十人,老小十人,躲在稀疏的雉堞也叫垛墙后面,每人一支矛,在旗语的指挥下统一行动。城头顶部很宽,堆着箭矢、礌石和滚木。将军看到了巨大的连弩车,目测可以一次发射十尺长的大箭一支和六十支小箭,这是战场上的重要杀器;还有很多掷车,就是利用杠杆原理把石弹抛下城墙的机械,它还可以用来往城下抛炭火筒、铁蒺藜等杀伤性武器。将军在兵书里都领略过这些防守器具的用处,只是没想到守城者真的临时赶制出这么多器械。

攻城部队的吃亏已经无法避免。经过几轮隔空对攻,双方箭矢的密度都稍稍下降,部队突到城下,往墙上搭梯后却遭到了猛烈的攻击,石块、铁蒺藜、木蒺藜甚至还有粪便如雨点般砸下来,一些云梯被长杆推倒,烧断,还有一些被城墙上的铁钩钩住,强行拉了上去,梯上的士兵从空中掉落。守城者还从城墙突出的马面上用弓箭攻击攀爬者的侧面,梯上持盾的士兵无可遮拦,纷纷受伤坠下。不一会儿,城墙下已经尸横遍野。

好在,将军看到硕大的冲车在士兵的簇拥下已经越过护城河,被推到城墙上那座突出的小城上的大门口。这个由西周人发明的怪兽,猛烈地撞击木质的城门。城门在摇晃,将军看到了希望,士兵们加劲儿投火焚烧,木门居然破了,士兵们蜂拥而入。那辆冲车继续冲锋陷阵,它发现小城里面还包裹着一个通往城内的大门,门当然是紧闭的,冲车便想贴上去进攻,却发现门前并不宽敞,而且门洞是下穿式,宽大的冲车根本无法过去。

士兵们拥挤在小城内,有那么一会儿有些找不到方向般的无序。就在此时,守城者似乎喘息过来,小城上方竟然用绳子吊下一扇沉重的悬门,将原先被攻破的城门重新封住。此刻,小城内的数百名士兵顿时成了瓮中之鳖,石块、铁蒺藜从四周雨点般落下,死伤殆尽,那辆冲车也被焚毁,将军在城外都听到了哀号。

" 不好!这是闉阇[yīndū]!"将军见识到了传说中瓮城的厉害,终于确定这座看似兵力空虚的城池真的不好对付。

撤兵

将军有些慌了手脚,命令士兵推动投石机再靠前一些,结果误入城上强弩的火力覆盖区,不少操作者受伤。他命令部队拖着伤兵撤回阵前,重新调整。

有下属建议,不如在阵地前积土筑造羊黔,也就是一个高台,再在上面使用远程武器攻击城内,这也是当时攻城常用的一招。将军此时清醒了过来,予以否决。他说,守城者精通墨子先生的守城之术,对于高台法,他们一定知道,只需要在城墙上也筑起更高的台地,以高制高即可对付。且这一办法旷日持久,会让士兵疲惫不堪,变数太大。

还有人建议采用水攻,堵塞城池上游河道,然后放洪水淹城。将军也以为不可,一是耗时耗力,且洪水并不好控制;二是这郑韩故城的城墙实在高大厚实,城内又有排水沟渠,洪水怕是难以构成威胁。

这时天色已暗,将军有心收兵,却有人建议,既然守军空中火力强大,可用轒辒(fénwēn)趁天黑挖地道攻城,即使不能穿透城墙,也能在墙上破洞,积火破坏,让城墙崩塌。将军虽然没有什么把握,还是想再试一试吧。于是士兵们寻找城墙的薄弱环节,分为多路挖掘地道,不料,那墙夯得实在结实,挖了一夜好容易挖出一些豁口,洞内却突然火光大作,浓烟或石灰粉充满整个坑道,士兵们不敢再往前。将军明白,这是守城人早早做好了准备,《墨子》里面专门有篇文章叫《备穴》,就是讲怎么对付地道战。他们在城内挖了很多深两丈的洞穴,然后选择耳力好的士兵待在洞中,用新制的瓮盖盖住洞顶,只要有人在数百步之内活动,洞中军士就能听出动静并判断方位,然后用风扇车将毒药、浓烟或石灰粉吹向地道内,阻止进攻。

天亮了,将军清点部队,发现参与攻城的士兵已经伤亡三分之一。他想起春秋时期军神孙武的那句"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他觉得自己现在就身处这样的灾难之中。探子来报,城内守军已经游说了两股外国援军从东方和南方赶来,将军长叹一声,传令撤兵,开始为自己如何给国君复命忧愁。

不过他心有不甘。他觉得自己一定还有办法取得这座城池,但单凭这些军队和器械已经不够,他还需要内应,需要一个熟悉这种城池内部军事设施的人。有朝一日能进入这座古城,他一定想看看那里的铸铜作坊和兵器库,看看一个兵士不多的城池究竟是如何防守的。

后记

以上纯为虚构,下面这个是真的。公元前231年九月,就在秦王发动统一战争的前一年,韩国南阳守腾向秦国投降并献出南阳地(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黄河以北地区),腾升为内史,成为军政高层。秦国以该地为前进基地,做进攻韩国的准备。公元前230年,熟悉韩国情况的内史腾率领秦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进攻韩国,一路势如破竹,几无抵抗,将郑韩故城团团围住。最终这座城池不是被攻下的,而是韩王安带着印玺,从南门出城投降,韩国灭亡,秦国遂在韩地设置颍川郡。

感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樊温泉研究员、郑州大学王星光教授为采访提供帮助。

瓮城是中国古代城池必备的设施,此图为宋代《武经总要》插图。资料图片

□策划文体新闻部执行记者游晓鹏

前不久,位于新郑市的郑韩故城发现瓮城的消息引起轰动。

瓮城并不是特指哪座城,而是古代的一种军事防御设施,也是城池防守的一项重大发明。通俗来说,就是在城门外(内)再修筑一座小城保护城门,即便小城进入敌人,也可以瓮中捉鳖之势给予打击。

在冷兵器时期,这招无疑大大加强了对城池最薄弱环节--城门的防守,并由此衍生出欲擒故纵等军事奇招,所以,在火炮能以摧枯拉朽之势威慑城墙之前,瓮城的使用延续了几千年。

而对郑韩故城来讲,尤为值得骄傲的是,它是最早运用瓮城的城市之一。同时期其他国家的都城遗址当中,目前还没有发现瓮城,比它更早的一些遗址,比如陕西石卯城址和新郑望京楼商代城址中,虽说有了瓮城雏形遗迹,但也只能说是雏形。

郑韩故城的瓮城是完整的、确定无疑的。它就在这座城防守能力最强的北墙之上--北面,正是这座城市来犯之敌通常会出现的方向。

其实,研究者很早就认为郑韩故城有瓮城。《诗经·郑风》里关于郑城描写中有这么一句:"出其闉阇(yīndū),有女如荼。"这个"闉阇"便是瓮城的重门。奇怪的是,虽然这座古城早在1961年就被列为第一批"国保",城墙上也有多处很像城门遗址的豁口,但一直没有找到确认的城门,更别说瓮城。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郑工作站站长樊温泉研究员告诉记者,2016年,为配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考古人员在这里挖了一条南北方向的探沟,起初并没有抱太大希望,结果意外发现了两千多年前的出城道路,上面还有深深的车辙印。

有路,那一定有城门!这是郑韩故城的重大发现,由此考古人员不仅找到了城门,还找到了这处令人惊叹的城防设施。

它位于城门外侧约50米,大致呈东南-西北走向,在城门外画了一道长70米的弧线,把这里包得严严实实。它的宽度达到了15米,足够厚实,在被废毁之前,它的高度必然是跟城墙持平的,巍峨高大,顶上旌旗招展,站着怒目而立、手持弓弩和守城器械的士兵。

瓮城的发现进一步坐实,这里就是战国时期最坚固、最难攻取的城池之一。郑韩故城修于春秋乃至更早,周长将近20公里,整座城夹在双洎河、黄水河的交汇处,形状颇似一根牛角,因此也被百姓称为"四十五里牛角城"。战国时期,这里不仅增设了瓮城,还加高加宽了城墙,墙基达到惊人的40~60米宽,至今大部分城墙仍然屹立于地面之上,最高的还有近20米。

牛角城,牛在哪儿?就牛在屹立不倒。这里一定曾发生过无数次惊天动地的攻守战,就发生在这段北墙之下,瓮城之前。多年前采访过曾在新郑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工作的刘文学先生,他统计了一组数字,处于中原腹地的郑韩常常四面受敌,郑国有历史记载的战争有176次,平均每2.7年一次,而韩国,平均每3.3年就有一次。诸强环伺,国土狭小,还一马平川无险可踞,在如此密集的战争环境下,这个小国如何挺立500年?

毫无疑问,2017年郑韩故城关于瓮城的重大发现确实让人对这座城的硬件刮目相看,它的多重城防体系值得今人重新打量,也给了我们无限遐想空间。

兵临城下

以郑韩故城为沙盘的古战场想象

冲车

投石机

投石机

新郑龙湖环壕出土人骨现场,这是郑韩故城最北段的一处军事据点,在秦统一战争中被摧毁,环壕里留下了秦军士兵的半两钱,却没有留下韩国士兵的头骨,因为都被秦军士兵带走领功了。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夜叉檑

绳梯

城门遗址,考古学者推测为史书中记载的郑韩故城"渠门",既有道路又有水渠从这里出去,并且道路只有3米,水渠却很宽,水路可能是更主要的。

郑韩故城攻防示意图

(图示中攻防器械出自宋代《武经总要》)

谢景豹制图

壕桥

水囊

铁菱角

水袋

塞门刀车

□策划文体新闻部执行记者游晓鹏实习生于立夫

冷兵器时期,每一场战争通常都伴随有激烈的城市攻防战,坚固的城池、完备的城防是进攻方前进的最大阻碍。究竟是各种攻城器械更犀利,还是城高池深的防御体系更坚固?春秋战国时期,发生在中原一带的战争成百上千,我们今天"复原"的这场战争,也许并没有真的存在过。不过它足够真实,可以让人了解到,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一座城的命运不仅维系在士兵和百姓的血肉之躯,也维系在今人不知的各种攻城与守城器械和这城墙的层层夯土之上。

逼近

公元前220年,距离秦国发动统一战争还有十年。因为国土面积最小的韩国在大国之间摇摆不定,西北方某国决定派出一支强大的军队来教训一下他们。带队将领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军,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其中不乏攻城战,他知道攻城都需要什么,不仅要有数量庞大的士兵,还要有各种攻城器械,当然还有不可预期的牺牲和死亡。

但对于这支十万人的队伍,他信心十足。除了辎重和后勤,战斗部队主要包含步兵、骑兵、车兵。曾经,一个国家拥有战车数量的多少,被用作衡量其实力强弱的主要标准。战车一乘就意味着五十至一百个徒兵,因此一些被称为"千乘之国"的国家就拥有五万至十万人有效兵力。但将军知道,进入战国之后,车兵显得不够机动灵活、遭受重创之后无法快速恢复,已经不再是军队的核心,如果对方不出城列阵迎战而闭门不出,那么车兵将不会有大用处,最多成为运输车。

将军更喜欢麾下的步兵,这也是部队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他的步兵五人为一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这些士兵经过长期训练和战斗磨练,装备在各国中也算精良,披三层盔甲,荷戈带剑,这些都是青铜或铁铸造,锋利无比,他们还带着十二石的弓弩,负矢囊内装弩箭五十支,携三日口粮,半天能走一百里。而且,部队纪律严明,历来杀敌者重赏,私斗者重罚,勇猛而守纪。还有骑兵,他们一律穿短甲,持弓弩为主,兼有少量持戈或短剑者。骑兵军容整齐,连军马都在五尺八寸以上,高大威猛。

当然,将军不指望靠这三个兵种就能登上郑韩故城的城墙,他还有很多法宝。那个了不起的军事建筑家墨子说过的十二种攻城器械与战法,他基本上都有、都会。士兵们已经在沿途搜索木材,加上自带的金属构件,不用几天,就可以在阵地前制造出那些外形骇人的器械,包括用于登城作战的云梯,可以居高临下俯瞰城内的临车和云车,带有攀援器械钩梯的钩车,带有粗大金属头撞杆的冲车,像一个倒扣的箩筐一样掩护士兵在城下挖地道的轒辒(fénwēn)……将军觉得还需要一些牛,只有牛才能拉得起这些器械,行进起来才足够稳。

还有最重磅的,就是将军一心想试一试的最新型号投石机。这是一种由人力操纵机械抛射石弹的武器,已经在战场上用了几百年。将军还记得,《左传》记载了公元前760年孀葛之战时就用过这种武器,当时叫做"旌"。眼下,这种武器已经可以把十二斤(相当于现在2.7公斤)的石头抛出二百步远,足以砸晕城头的重装铠甲士兵。《范蠡兵法》《孙膑兵法》都很重视这种器械,将军也相信,它一定会给守城部队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

在临近城池三四十华里的地方,部队遇到了一些陷马坑和敌人的三四个小据点,每个据点都筑有高台和遮挡建筑,四周挖有壕沟。不过将军赶到的时候,这里的人早已撤走,或者说逃得干干净净。这么大规模的部队行军,将军不指望能保密,也希望由此给敌人带来震慑力。旌旗招展,部队士气正浓,敌人前线士兵已经望风而逃,将军有些得意。

攻城

部队迅速扫清了这座城池的外围据点,完成战略包围,驻扎休整。

将军开始根据斥候的探报认真思索这座城。它果真是设计独特,浑然天成,城池最早的选址者相当精明,双洎河与黄水河一左一右,从北往南在这里相汇,城池就跨着两条河的三角地带建起,它的形状虽然不规则,不如自家国都方正大气,但南部和东部却有了足恃的天险。城墙包砖是后来才有的事情,这座古城所有的城墙都是由一层一层的泥土夯成,却也高大宽厚。城外,宽阔的河面深不见底,原有的浮桥早已被守城部队取走,一条船也不见,两侧还有泥沙滩地。

将军只能从正北面进攻,那里有开阔的地面。虽然没有天然河流的障碍,守城者却在那里修了一条宽50米的护城河。这条人工渠同样很深,而且里面布满了竹子和木头削成的尖刺,上面的吊桥已经无影无踪,对岸,城门就设在凸出城墙的一座小城之上,敌人坚壁不出。"又是墨子那些守城术的小伎俩。"将军不屑一顾。

将军很有信心拿下城池。根据探子的消息,此前这里刚刚经历过一场战斗,城里的士兵并不多,估计最多五万,而且都是老弱病残。城头稀疏的士兵和旗帜,似乎就是预兆。但他也知道,在高大的城墙面前,进攻者永远都是弱势的。他命令一部分士兵找到护城河的上游,凿土堵水,并在下游进行疏通,一天过去,护城河的水势逐渐小了很多,变成一条充满泥泞和水坑的壕沟。

择好良辰吉日,他命令下属做战争动员,誓师攻城。这天早晨,所有的投石机都已准备好,隔着护城河瞄准城门方向,士兵已经钻进带有轮子的冲车,等待先头部队打开局面后过河去冲击城门。

战鼓擂响,弩兵们在尽量接近城池的地方向城头放箭,投石机发射的石头重重地砸在古城的瓮城墙上、门上和城头的箭楼上,在夯土上留下凹痕,甚至砸塌城墙顶上的土垛口,不过射速并不快,精度也不算很高。但这个火力压制已经足够了,进攻的关键在于步兵,带着盾牌和云梯、钩梯的步兵们踏入护城河,呼号着往城墙下方冲。泥泞的壕沟阻滞了部队前进的速度,士兵们有些挤。先头部队接近护城河对岸的时候,队伍的阵脚突然有些乱了,将军远远望见,城头突然出现大批弓箭手,他们似乎并不惧怕投石机,那些石头往城墙上砸的密度远远不够大,而且他们凭着城池的高度差,压制住了将军的弩兵。继而,城下的步兵们遭受自上而下的攻击,为攀爬城池而准备的他们身上的铠甲并不算厚,不少人中箭倒在泥泞之中,有些人因为惧怕裹足不前或者后撤。

惨战

天下强弓劲弩皆出韩,果真不是虚的,将军早就听说过郑韩之地青铜铸造工艺了得,韩国灭郑之后,更是把金属冶炼的重心转到了军事上,刀剑戈戟和箭镞都很锋利耐用,至于青铜礼器的质量则下降很多,再也没有精力和材料冶炼出莲鹤方壶那样的精品,甚至城内的棺木都急缺,大量木材都被用于制作戈杆、箭杆和守城器械了。

将军隐约觉得自己有些大意了。那条泥泞的护城河仍然是个障碍,他下令暂停进攻,让士兵连夜准备好砂土,准备硬攻。战鼓再次擂响,在弩兵和投石机的掩护下,士兵们一边前进一边用事先备好的麻袋就地取土去填那条壕沟,以便给专为对付城门而生的冲车铺平道路。同时,大批士兵带着云梯和过河梯通过护城河,准备强行攀墙。将军希望勇敢的士兵们像蚂蚁一样密密麻麻攀爬攻城,这招曾被墨子叫做"蛾傅",孙子叫做"蚁附",也是当时最常用的一招人海战术。

站在城外刚刚搭起的足有五层楼高的云车之上,将军远远观战。城墙上守军的情况再一次让他稍稍有些意外。他发现,守军的动员非常彻底,城头不仅有各种士兵,还有百姓,男女老幼都有,但训练有素,每五十步就有四十人,其中男人十人,女人二十人,老小十人,躲在稀疏的雉堞也叫垛墙后面,每人一支矛,在旗语的指挥下统一行动。城头顶部很宽,堆着箭矢、礌石和滚木。将军看到了巨大的连弩车,目测可以一次发射十尺长的大箭一支和六十支小箭,这是战场上的重要杀器;还有很多掷车,就是利用杠杆原理把石弹抛下城墙的机械,它还可以用来往城下抛炭火筒、铁蒺藜等杀伤性武器。将军在兵书里都领略过这些防守器具的用处,只是没想到守城者真的临时赶制出这么多器械。

攻城部队的吃亏已经无法避免。经过几轮隔空对攻,双方箭矢的密度都稍稍下降,部队突到城下,往墙上搭梯后却遭到了猛烈的攻击,石块、铁蒺藜、木蒺藜甚至还有粪便如雨点般砸下来,一些云梯被长杆推倒,烧断,还有一些被城墙上的铁钩钩住,强行拉了上去,梯上的士兵从空中掉落。守城者还从城墙突出的马面上用弓箭攻击攀爬者的侧面,梯上持盾的士兵无可遮拦,纷纷受伤坠下。不一会儿,城墙下已经尸横遍野。

好在,将军看到硕大的冲车在士兵的簇拥下已经越过护城河,被推到城墙上那座突出的小城上的大门口。这个由西周人发明的怪兽,猛烈地撞击木质的城门。城门在摇晃,将军看到了希望,士兵们加劲儿投火焚烧,木门居然破了,士兵们蜂拥而入。那辆冲车继续冲锋陷阵,它发现小城里面还包裹着一个通往城内的大门,门当然是紧闭的,冲车便想贴上去进攻,却发现门前并不宽敞,而且门洞是下穿式,宽大的冲车根本无法过去。

士兵们拥挤在小城内,有那么一会儿有些找不到方向般的无序。就在此时,守城者似乎喘息过来,小城上方竟然用绳子吊下一扇沉重的悬门,将原先被攻破的城门重新封住。此刻,小城内的数百名士兵顿时成了瓮中之鳖,石块、铁蒺藜从四周雨点般落下,死伤殆尽,那辆冲车也被焚毁,将军在城外都听到了哀号。

" 不好!这是闉阇[yīndū]!"将军见识到了传说中瓮城的厉害,终于确定这座看似兵力空虚的城池真的不好对付。

撤兵

将军有些慌了手脚,命令士兵推动投石机再靠前一些,结果误入城上强弩的火力覆盖区,不少操作者受伤。他命令部队拖着伤兵撤回阵前,重新调整。

有下属建议,不如在阵地前积土筑造羊黔,也就是一个高台,再在上面使用远程武器攻击城内,这也是当时攻城常用的一招。将军此时清醒了过来,予以否决。他说,守城者精通墨子先生的守城之术,对于高台法,他们一定知道,只需要在城墙上也筑起更高的台地,以高制高即可对付。且这一办法旷日持久,会让士兵疲惫不堪,变数太大。

还有人建议采用水攻,堵塞城池上游河道,然后放洪水淹城。将军也以为不可,一是耗时耗力,且洪水并不好控制;二是这郑韩故城的城墙实在高大厚实,城内又有排水沟渠,洪水怕是难以构成威胁。

这时天色已暗,将军有心收兵,却有人建议,既然守军空中火力强大,可用轒辒(fénwēn)趁天黑挖地道攻城,即使不能穿透城墙,也能在墙上破洞,积火破坏,让城墙崩塌。将军虽然没有什么把握,还是想再试一试吧。于是士兵们寻找城墙的薄弱环节,分为多路挖掘地道,不料,那墙夯得实在结实,挖了一夜好容易挖出一些豁口,洞内却突然火光大作,浓烟或石灰粉充满整个坑道,士兵们不敢再往前。将军明白,这是守城人早早做好了准备,《墨子》里面专门有篇文章叫《备穴》,就是讲怎么对付地道战。他们在城内挖了很多深两丈的洞穴,然后选择耳力好的士兵待在洞中,用新制的瓮盖盖住洞顶,只要有人在数百步之内活动,洞中军士就能听出动静并判断方位,然后用风扇车将毒药、浓烟或石灰粉吹向地道内,阻止进攻。

天亮了,将军清点部队,发现参与攻城的士兵已经伤亡三分之一。他想起春秋时期军神孙武的那句"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他觉得自己现在就身处这样的灾难之中。探子来报,城内守军已经游说了两股外国援军从东方和南方赶来,将军长叹一声,传令撤兵,开始为自己如何给国君复命忧愁。

不过他心有不甘。他觉得自己一定还有办法取得这座城池,但单凭这些军队和器械已经不够,他还需要内应,需要一个熟悉这种城池内部军事设施的人。有朝一日能进入这座古城,他一定想看看那里的铸铜作坊和兵器库,看看一个兵士不多的城池究竟是如何防守的。

后记

以上纯为虚构,下面这个是真的。公元前231年九月,就在秦王发动统一战争的前一年,韩国南阳守腾向秦国投降并献出南阳地(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黄河以北地区),腾升为内史,成为军政高层。秦国以该地为前进基地,做进攻韩国的准备。公元前230年,熟悉韩国情况的内史腾率领秦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进攻韩国,一路势如破竹,几无抵抗,将郑韩故城团团围住。最终这座城池不是被攻下的,而是韩王安带着印玺,从南门出城投降,韩国灭亡,秦国遂在韩地设置颍川郡。

感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樊温泉研究员、郑州大学王星光教授为采访提供帮助。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