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里的李愬:元和中兴最关键的淮西战役是这样结束的
- A+
- A-
文/历史崔
淮西军镇,在李希烈手上实力达到了顶峰,李希烈本人还过了一把皇帝瘾,死后淮西迅速落寞,到了唐宪宗时期就只剩下了三个州,位置都在河南,分别是河南的信阳、潢川还有汝南。
其中汝南是淮西的政治军事中心,因为节度使就生活在这里。
淮西的面积虽然不大,但士兵战斗力强,而且他靠近大运河上的战略据点开封,随时可能切断江南通往长安的粮食运输,江南是宪宗经济改革的重点,没有了来自南方的支援,大唐随时可能陷入危机。
武元衡的死并没有动摇宪宗平定淮西的决心,甚至还有一丝壮士断腕的味道,他拉来了武元衡的学生裴度为助手,负责对淮西的用兵,只是过程相当的不顺利,战争持续了三年,在淮西边境依旧是个不输不赢的状态。
战事的转机来自一个大雪天,一场一百多里的长途奔袭。
聊下面的话题前,先熟悉下相关章节:
1、被刺杀的武元衡:倒在元和中兴前的大唐宰相
2、大文豪韩愈:男人成不成景戏的关键在女人
3、李晟:是他结束了奉天之难却被德宗夺走了兵权
元和十二年的十月初十,大概是公元817年的11月底,在淮西下起了一场早到的大雪,雪让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字--冷,大地是白的村庄是白的,树顶上小河边甚至人的眉毛都成了白色,一片洁净,而雪花仍如鹅毛从天空飘飘洒洒。
这样的天气,人完全没有出门的想法,能待在一个四面挡风的地方烤火取暖,比什么都重要。
夏冬没有活动没有战争也就成了春秋,到了战国打仗不再看天气了,但是这么大的雪天,淮西周边的战事依旧在雪花中陆陆续续的停了,不打了,烤烤火。
以往这种天气是偷袭的最佳时机,但还需要克服几个问题:
第一,双方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人,你能想到的偷袭策略,对方肯定也想到了,知道却不对你加以防范,也就是能确信偷袭这件事你干不出来;
怎么做到这一步呢?
要么天气恶劣到会随时失去生命的程度,要么对主帅根本的不信任,不相信对方敢出来,真出来就干死他。
朝廷派出的是西路军的主帅叫李愬(读su),是名新人,原先从事的是文职工作,做过太子右庶子、左庶子,还当过地方刺史,在来淮西之前,没有任何军队经验。
这样的人能成为主帅,自然的想法就是走了后门,有一个不得了的爹或者亲戚。
李愬的爹叫李晟,是奉天之难中德宗最依赖的大将,正是因为他的出现,先挤走李怀光再打跑朱泚,最后席卷整个朔方军,是神奇道长李泌眼中能拯救大唐江山的人物,只是后来被德宗夺走了兵权。
但是李愬的仕途和老爹没什么关系,早几年前老爹就去世了,为此李愬还丁忧了三年,能当上西路军主帅是他自己毛遂自荐的结果。
他写信给兵部,分析了战场形势要求为国效力,收到信的是宰相李逢吉,当时的西路军是淮西战场上,朝廷军团中损失最惨重的,前后换了两任主帅都不顶事,其中一个还遭遇了伏击,大片士兵被杀。
李愬在朝廷里担任太子府的大管家,想要参军,不可能随便给一个职务打发,正好西路军缺人,那边士气低落,队伍不好带,李逢吉就把李愬送到了那里,担任指挥权官。
上任后李愬也没有积极整军备战,而是直接要求不打了,全体休整,看病的看病疗伤的疗伤。
这是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对李愬的第一印象,至于后面李愬要求征兵什么的,吴元济完全没有心思去留意,因为在北边,宪宗集中了河阳、宣武、魏博、河东、忠武等几个军镇好几万人马,郾城守将投降,淮西3万士兵被歼灭。
第二,怎么把士兵送到偷袭的最佳地点;
李愬进行的是斩首行动,要抓住吴元济拿到功劳最大的那一份,就必须进入蔡州也就是汝南城,而西路军距离汝南有60多公里,为了出其不意,就得夜晚趁着大雪前进。
既远又冷,士兵也是人,有些还是20左右的小孩,怎么说服他们在大雪天进行长距离远征呢。
这方面李愬从他老爹那里得到了真传,上任的第一天就对士兵们嘘寒问暖,亲自护理伤员,安抚每个士兵,还写信给中央要求增兵,援兵到来后从整支部队里挑选了近一万人。
三千敢死队做前锋,三千人做中军,还有三千人殿后。
解决了人的问题,还有需要摸清楚路线,用最短的时间到达汝南城下。
在这方面李愬也有准备,李愬到西线后要求士兵休整,同时派出小分队侦察外围敌情,一个偶然的机会抓住了同样出来刺探军情的敌将丁士良。
丁士良是猛将,以往和西路官兵有过接触,官兵们吃过亏打不过人家,现在人落自己手上了,当然想把之前丢的面子找回来,大家就建议把丁士良给杀了祭旗,李愬却把人给放了。
在战场上俘虏被抓,要么投降要么被杀,而投降也分很多种,丁士良对自己的评价很高,但在主帅那里却得不到重用,吴元济安排的对抗西路军的主帅叫吴秀琳。
吴秀琳没有重用丁士良,李愬却相当看好他,不仅替他松了绑,还以同事的身份邀请他,到自己的军营里上班,有官做又是正经公务员,丁士良看着架在脖子上的刀,头点的像波浪鼓。
不同意脑袋就没了,傻子才不答应。
既然答应就要说出点情报来,保证即使后面反悔,想回淮西,淮西的主帅也不要他了。
这样丁士良诱降了吴秀琳的参谋长陈光洽,陈光洽再诱降吴秀琳,还有他手下的3000士兵,吴秀琳已经是淮西的高级将领了,知道很多内幕情报,他建议李愬,能否攻入汝南城的关键人物,是李佑。
李佑是吴元济的亲信,李愬在劝降他的时候多花了一些心思,不仅抓了又放,放了又抓,甚至写亲笔信为李佑向皇帝求情,加上李愬原本以诚相待,即使对淮西逃难的难民也有很好的安置。
李佑被打动了,对李愬也是推心置腹起来,大雪来临后第一个提议夜袭汝南城,据说这个建议,在裴度身边的韩愈也讲过。
虽然两人都想到了一块,只是李佑是内部人员,无论情报还是计划的可行性都比韩愈要可靠的多,所以当李愬整理了李佑的报告向裴度请示的时候,裴度同意了,而韩愈当初的提议,裴度是反对的。
最后在行动前,李愬依旧耍了一个心眼,没有告诉这万把士兵大半夜的究竟要去干嘛,大冷天又是几万米的马拉松,要赶时间还要够隐秘,更要随时保持战斗力,对士兵的体能要求太高了。
部队连夜赶路,冒着风雪,在半夜到达张柴村,那里是汝南城外围的一个据点,因为李佑对情况熟悉,由他把部队带进城,然后对据点上的淮西兵突然袭击,无论是放哨的还是执勤的,一个也没剩下。
到达这个据点,夜袭队伍已经跑了30多公里,补充了一点干粮和水,李愬命令一部分士兵在据点值班,一部分由据点出发,切断所有通往汝南城的桥梁,在每条道路设置障碍,当突袭汝南城的战役打响后,可以拖延淮西军救援的时间。
吃完干粮李愬才告诉士兵,今晚的具体任务,士兵们除了骂娘以外,退已经晚了,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往前冲,荣华富贵或许就在眼前了。
又是30多公里的赶路,在凌晨人睡眠真好的时候,李愬带着李佑还有近万士兵到达汝南城外,由敢死小分队爬上城墙,放倒放哨的卫兵,再偷开城门,放大部队进城。
这样的夜晚,雪依旧很大,天很冷,淮西的士兵们都进入了梦乡,直到李愬带着军队进入内城,攻击吴元济所在的大帅府,淮西兵才发现他们,进入紧急战备状态,而主帅吴元济根本不相信会有人偷袭。
战斗持续了两天,从初十打到十二,李愬的军队虽然只有九千人,但是占据了先机,一方面平时守卫汝南的部队都支援前线了,一方面李愬以快打慢,虽然守在内城应付淮西援军的官兵一片一片的倒下,但是来自主帅府的抵抗也是渐渐到了极限。
终于在十月十二,太阳快下山的时候,李愬攻进了主帅府,吴元济投降。
当李愬押着吴元济走上城墙,淮西的军队在一阵静默之后扔掉了手里的武器,投降了,汝南城安置了所有在外统帅的家属,有他们在,加上吴元济的投降,从814年开始的淮西战役,在817年10月12的这个夜晚,随着吴元济的投降,结束了。
事后还有一个小插曲,由韩愈亲自写的平淮西碑,把功劳都写给了裴度,直到李愬的媳妇进京告御状,才恢复了李愬第一功臣的名誉,被封为上柱国,凉国公。
李佑、吴秀琳等一批人继续在他的手下效力,在休整后宪宗命令,开赴河北,镇压王承宗还有李师道,父辈们没有完成的功业,就在眼前。
军事阅读排行
-
11 阅读 2017-03-27 12:25
-
6 阅读 2017-03-27 12:25
-
5 阅读 2017-03-27 12:23
-
4 阅读 2017-03-27 12:24
-
4 阅读 2017-03-27 12:24
军事热门推荐
-
3 阅读 2017-03-27 12:25
-
2 阅读 2017-03-27 12:25
-
6 阅读 2017-03-27 12:25
-
3 阅读 2017-03-27 12:25
-
1 阅读 2017-03-27 12:2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