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名人与故里:明代内阁官员赞澄迈存大美

澄迈明代内阁中书舍人王赞襄故乡:

内史故里存大美

王赞襄画像。 徐珊珊 翻拍

大美村古朴的火山岩民居。

海南名人与故里

文\海南日报记者 邓钰

位于澄迈县金江镇的古村大美村犹如她的名字一般,凝聚着耐人寻味的大美之景:村中错落有致地分布着200多间火山岩房屋,清幽古朴;亭亭如盖的百年木棉古树下,老人与孩童自在游玩;波光粼粼的莲池,飘扬出沁人心脾的香气,让人忘却了城市的喧嚣……

大美村是朝廷内史公王赞襄的故里。王赞襄,字辰台,号澄源,是大美村入朝为官第一人。王赞襄出生于1532年,自幼聪颖,过目成诵,日记数千言,13岁时则博通经史,闻名琼州,时任琼山籍工部郎中吴会期称他为"奇才国器"。

明嘉靖廿八年(1549年),王赞襄17岁参加乡试中举,名列第二。隆庆五年(1571年),王赞襄考选内阁中书,廷试第一,钦赐状元,任内阁中书舍人。

入朝为官后,王赞襄先后为穆宗、神宗皇帝的口授带笔、抄写文告。万历四年(1576)年,他转任大理寺评事兼青宫之事(太子之师)。不久后,他又任经筵讲官(皇帝之师),深得皇帝赏识,官至户部员外郎(四品),于万历九年(1581年)辞官归隐。

大美之村出内史

如果没有当地村民引领,一个外来者很难在大美村找到曾经声名显赫的"内史第"。村中老人告诉记者,"内史"是王赞襄成名后,在朝廷供职的封号;"内史第"是钦差巡按广东监察御使罗应鹤为王赞襄旧居立的匾牌。

王赞襄的后人王儒忠告诉记者,据传,"内史第"坐东朝西,系木石结构的瓦顶房屋,独立庭院,依照二进二出"四合院式"格局营造,前为照壁,中为正屋,后为寝屋,为典型的农村庭院式结构。正屋为"十柱"屋,厅堂中悬挂"敏博有敏"匾,为大明万历神宗皇帝玉音赞;"钦进大魁"匾,为万历十年,内阁翰林院公堂合赠。

时光荏苒,曾经的王赞襄故居--"内史第"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隐藏在荒地之中,唯有部分牌匾被王氏后人小心保存。这些古老而沧桑的牌匾,显示出主人不一般的地位。

王赞襄故居虽已了无踪迹,大美村中却仍保存着王赞襄遗留下的历史印记。在村口的新月塘前,一方"内史坊"牌坊昭示着村民对王赞襄的敬重。这方"内史坊" 为明万历年间奉旨为王赞襄而立,坐东朝西,是一座全石质的古牌坊,具有石雕瓦楞式顶盖,鲤蛟鸱尾顶饰,坊额正面中间阴刻横斜正楷大字"内史",背面中间阴刻横斜正楷大字"内史"。

" 内史坊"后,有一方状元桥。传说,王赞襄曾与父亲王震在宗祠中祭告启程,跨过此桥上京赶考,随后果然高中,考取廷试第一,被钦赐状元,任内阁中书。此后,村民们为纪念王赞襄,将此无名桥命名为状元桥。纤秀小桥跨越四百多年历史,成为大美村隽永的乡愁眷恋。

幽幽莲香传千里

晴天朗日下,大美村口的一方莲池波光粼粼,莲叶墨绿如玉,形如蒲扇,浮水而生出水而立,粉如晚樱的莲花如玉绽放,玲珑剔透。

大美村村民告诉记者,莲音同廉,王赞襄的廉洁秉性,在这片小村落留下了千古美名。

史料记载,万历九年(1581年),王赞襄因生母李氏病故,回归故里守丧,因其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回乡后只过着清贫的田园生活,守孝期满后不恋权势,辞官归隐。

回乡时,神宗皇帝曾为王赞襄拨银重建王氏府第,但王赞襄为人清廉,不愿再加盖房子,转而将银子救济村中的穷人。直至谢世,他从未在家中修建一间新房。

晚年在家研读十余年的王赞襄,以名节自重自爱著称。虽官至四品即辞官,但王赞襄与神宗皇帝和朝中重臣关系密切。当时,部分琼州官员想与王赞襄交好,让他给朝廷上书美言,便常到他家拜访。王赞襄以礼接待这些来客,与他们谈经论史评书说诗,并婉言谢绝了访客所赠的财物。

" 穷则善其身,达则善天下"是王赞襄坚持的德行理念。晚年回乡后,他虽不逐名利,却十分关心家乡大事。为造福家乡,他发动地方民众,修建了"澄江大美大路"(现在的永发镇至原县衙老城镇公路,全长30多公里),以利货物流通。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王赞襄病逝,享年61岁,葬琼山县五原都。他死后,琼州府以琼郡乡贤从祀,并奉御旨在大美村立"内史王公里"石碑一座。

如今,这块"内史王公里"石碑仍然被完好地保存在村口,坐落在莲池的正对面。村民们在石碑周边修起了围栏以进行保护。入村的游客,大多会伫立于此,摸一摸亘古石碑,望一望静美莲池,在幽幽莲香中感受内史公的廉洁故事。

祭祖"分胙"飨村民

大美村中,王氏血脉在此绵延数百年,为家国读书明理的追求,一直印刻在大美村村民的心里,代代相传。虽然王赞襄的故居已消逝无踪,但是王氏宗祠却成为村民瞻仰和缅怀王赞襄的地方。这座宗祠如今是这个美丽古村中最重要的人文地标之一。

王氏宗祠位于大美村两条主村道交汇处,建筑典雅古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宗祠为三进四合院式,面积约300平方米,内建两廊,外置照壁,照壁顶上有双龙戏珠,外镶八卦图,内设福字,寓意长寿、福气、和谐。

王氏宗祠前,新月塘的流水循着状元桥缓缓流动,水花击打桥身,发出潺潺声响,犹如四百多年前,内史公勉励子孙与乡民的训诫声,穿过沧桑岁月在大美村中徐徐回响……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八是王氏家族祭祖之日,王赞襄的后人聚集于祠堂,举行一年一度祭祀活动。祭祀完成后,要在全村举行"分胙"仪式。

据王儒忠介绍,"分胙"是把作为祭品的猪肉按照尊老、扶孤、重教的原则,分到全村各家各户。

" 传延数百年的'分胙'仪式,让内史公的古训延传至今,也让大美村成为仁爱重教之村。"王儒忠说,祭祖不仅是王氏后人缅怀祖先的仪式,也是将王氏家族与村庄紧紧连结的纽带,使今人不忘古训,孝义重学之风长传。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海南日报记者苏晓杰摄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