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海南人物志:海南军使与苏轼有知交

宋元海南人物志

张中东坡海南有知交

苏东坡塑像。 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儋州古城(资料图)。

文\本刊特约撰稿 曾庆江

苏轼从惠州被贬至海南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安然度过了三年南荒岁月。他认为海南"风土极善,人情不恶",离开时还发出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感慨。这一方面自然和海南淳朴的民风和丰富的物产有着极大关联,另一方面也和当时担任昌化军军使的张中的多方面照应不无关系。可以说,张中是苏轼在海南时的重要知交,也是海南文化发展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

不得志的熙宁进士

张中之所以能在历史上为人所熟知,很大程度是因为他和苏轼之间的交往。其实,张中本人颇有才干,只不过因为时运不济不得志罢了。

张中,开封人,在熙宁三年(1070年)中进士及第第四名。揭榜后,张中欣喜异常,巴不得能把这一喜讯在第一时间告诉妻子家人。这为同科进士和榜眼的陆佃(陆游祖父)所鄙视,认为其"非远器"。张中对这次科举考试的结果感到非常满意,其实也彰显了他"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仕宦心理,希望能够一展自己的才干,报效朝廷。当时是宋神宗和王安石的蜜月期,朝廷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变法,正是用人之际。张中对自己的仕途充满信心是可以理解的。这年四月,张中被派往浙江担任象山(今属浙江宁波)县尉。但是,一件小事彻底改变了张中的命运。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元丰二年(1079年)十一月,高丽贡使朴寅亮到访明州,作为文人的地方官张中出于共同爱好以及礼节,写诗若干相赠。但是,这不为朝廷所允许,因此"诏中冲替",也就是要进行贬黜处理。当时可能对张中的惩处决定还没有下发,事情又有了转机。次年四月,高丽有商船来明州遭遇台风,张中不顾生命安危,前往营救成功。这件事由高丽使者告知了宋朝廷,张中因此被免除了"冲替"的惩处。由这一事件可以看出,张中是一个敢于担当的人,如果得到机会,一定能够做出一番大事业来。但可惜的是,经过这次的赠诗事件后,张中"终身停滞",在仕途上再无大的作为。

绍圣四年(1094年),苏轼被贬昌化军后不久,张中被朝廷任命为昌化军军使。军使负责所在地的军政大事,实际上就是知军。这对于"停滞"多年的张中来说,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差事。

在昌化军时,张中和苏轼有密切的交往,并对其生活有多方面的照应,特别是派出兵士维修伦江驿,供苏轼父子居住。苏轼的政敌得知此事后,对其进行了惩处。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不光张中因此事被惩处,张中的诸位上司也因为"不觉察"遭到降职惩罚。

《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记载,张中因为体恤苏轼被贬为雷州监司。作为苏轼的患难之交,最终却受到连累惩处,由此可以看出张中刚直忠义的人品。被贬雷州后,地方史志中再无张中的相关记载,据说其在北归途中病死。

和苏东坡的三年交往

苏轼到海南后不久,张中来到昌化军担任军使。他们在昌化军保持了三年的密切交往。他和苏轼的第一次见面是为了转交一封书信。当时,苏轼自雷州前往海南时,担任雷州知州的张逢亲自将其送至郊外,并安排公差护送苏氏父子前往海南贬所。张中前往海南赴任时途经雷州,张逢便托他带信给苏轼。苏轼很早就因为自己的诗词曲赋名动天下。张中能够在昌化军这个穷乡僻野见到这个大文豪,感觉非常幸运。这无疑是张中一直不见起色的仕途生涯中最大的亮点。

苏轼被贬昌化军后,"不得食官粮、不得住官舍、不得签公事"。刚到达贬所时,条件实在艰苦,无房可居,他只好歇息于桄榔林,将其命名为"桄榔庵",并摘取树叶作《桄榔庵铭》。张中到任后,看到桄榔庵的居住环境实在太糟糕,就安排兵士将伦江驿修缮,以出租的名义提供给苏轼父子居住。伦江驿距离官衙不远,为张中和苏轼父子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便利。

张中常常和苏轼父子相互走动。比如他自酿了新酒,一定要送一些给苏轼品尝。元宵节时,张中曾邀请苏氏父子到家里饮酒叙旧,只不过苏轼没去,由苏过独往。不仅如此,苏轼在儋州交好的当地文人黎子云,也由苏轼介绍给张中,并一同前往拜访。张中景仰苏轼的才华,两人有不少共同爱好。为了打发时间,张中还经常来找苏轼父子下棋。苏过棋艺还过得去,因此常常和张中对弈,苏轼虽然不会下棋,但是也常常在一角陪坐,"竟日不以为厌",时间久了,还能够体会到"胜亦欣然,败亦可喜"的棋趣,感觉日子"优哉游哉"。有时候太晚了,张中就留宿在苏轼家中,对床夜话直至天明。

但是,这样的逍遥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不到一年时间,绍圣五年(也即元符元年,1098年)三四月间,湖南提举董必前往广西进行察访,得知苏轼居然居住在昌化军官舍中,非常生气,打算马上派人渡海进行处置。一个名叫彭子民的人哭着劝说董必手下留情,董必才悻悻作罢,但还是派人将苏轼父子从官舍中赶出。没有办法的苏轼只好在城南买地置屋五间。在筑造过程中,张中也和乡亲一起多次参与劳动,见证了新屋的落成。这座新屋成为苏轼在昌化军读书写作、教导学生的重要场所。

张中和苏轼的交往,一直贯穿于他在昌化军将近三年的时间里,直至被迫离开为止。

东坡和陶诗三送张中

将苏轼从官舍赶出后,章惇等人并不消停,还要惩治那些对苏轼监管不严并且提供方便的地方官员,张中因此在劫难逃。

元符二年(1099年)四月,张中被贬为雷州监司。张中在诏令下达之后,又在昌化军滞留了将近一年时间才恋恋不舍渡海北上。这段时间里,张中多次前往苏轼住所进行告别。苏轼也非常珍重这份情谊,前后三次作和陶诗送给张中,谱写了一曲文人佳话。

张中因自己而受过,这让苏轼心里非常难受,因此作诗《和陶与殷晋安别》送给张中:"孤生知永弃,末路嗟长勤。久安儋耳陋,日与雕题亲。海国此奇士,官居我东邻。卯酒无虚日,夜棋有达晨。小瓮多自酿,一瓢时见分。仍将对床梦,伴我五更春。暂聚水上萍,忽散风中云。恐无再见日,笑谈来生因。空吟清诗送,不救归装贫。"在这首诗中,苏轼回顾了他们之间的三年友情,无限感慨地说,人生短暂的相聚如同水上浮萍,而转眼间就面临离别。此生恐怕是无缘再相见了,只能把见面的希望寄托来生。诗歌情感真挚,对张中充满了感激之情,但是苏轼在把握情感时又非常节制。他认为自己能够和张中交往三年,是自己在海南不幸中的万幸了。

张中其实并不想离开海南,但是他知道自己不得不离开。过了几个月,他再次前往和苏轼道别,大家都非常珍重这份友情,通宵达旦说了一晚上的话。临行时,苏轼作诗《和陶王抚军座送客》送张中: "胸中有佳处,海瘴不能腓。三年无所愧,十口今同归。汝去莫相怜,我生本无依。相从大块中,几合几分违。莫作往来相,而生爱见悲。悠悠含山日,炯炯留清辉。悬知冬夜长,不恨晨光迟。梦中与汝别,作诗记忘遗。"这首诗中,苏轼对张中做出了高度评价,说他胸中有高尚的志趣,即便处于烟瘴岭海也不会受到损伤。在担任军使三年中,可谓是尽心尽力问心无愧。如今大家要分别了,也不要太过感伤。再说人生活在这个世界,有合有分,并不能以自我的意志为转移。从此诗可以看出,苏轼不愧为旷达之人。

过了几天,张中又来和苏轼话别,两人在灯下坐了一整夜。他们回顾了过去的友谊,也谈及了未来的生活,在无限感伤之余,苏轼再次作诗《和陶答庞参军》:"留灯坐达晓,要与影晤言。下帷对古人,何暇复窥园。使君本学武,少诵《十三篇》。颇能口击贼,戈戟亦森然。才智谁不如,功名叹无缘。独来向我说,愤懑当奚宣。一见胜百闻,往鏖皋兰山。白衣挟三矢,趁此征辽年。"苏轼在诗中对张中的生平表达了由衷的赞叹。张中年少时就诵读《孙子兵法》,既有口才,也懂武术。虽然有如此才干,可惜的是时运不济,与功名无缘。尽管如此,苏轼安慰张中不要因此而气馁,要在有生之年发挥自己的特长,前往边境杀敌立功,说不准能干出一番事业来呢。

苏轼三次和陶诗赠送给张中,彰显了两人不同寻常的友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在昌化军时的心境和生存状态。这些诗歌也成为海南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