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死抗元的文天祥,咋就首肯了亲弟弟的降敌呢?

文天祥,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民族英雄、抗元名臣。

在文天祥众多眩目的头衔之中,“抗元名臣”尤为人所瞩目。

作为南宋的状元丞相,他在元军攻灭南宋摧枯拉朽、势如破竹的困局之中,在大厦将倾、狂澜既倒的危难之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起兵勤王,转战各地。兵败被俘后,面对高官厚禄,又宁死不降,为大宋流尽了自己的最后一滴血。

不仅如此,状元出身的文天祥,还留下了《正气歌》等诗歌名篇。特别是他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过零丁洋》中的那两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到了今天,正如文天祥在诗中所希望的那样,他的丹心,甚至包括他的人,都成功地“照汗青”。文天祥,成为了史上最著名的舍生取义楷模。

鲜为人知的是,文天祥这样一个史上最著名的舍生取义楷模,竟然有两个一母同胞的亲弟弟文璧、文璋,投降了杀死他自己的敌人元朝;而且,文天祥生前不仅知道此事,而且居然还对亲弟弟降敌持首肯的态度!

文楷模这是肿么啦?一心抗元的他,咋就首肯了亲弟弟的降敌呢?

(图)文天祥

“文家仨兄弟,一直兄弟情深”

南宋理宗端平三年丙申(公元1236年)五月初二日,文天祥诞生于吉州庐陵县淳化乡富田村。其后,他又有了三个弟弟和三个妹妹。三个弟弟分别叫文璧、文霆孙、文璋,其中文霆孙早卒。

青少年时代,文天祥、文璧、文璋仨兄弟一直在一起读书,直到成人。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21岁的文天祥考中状元。可也就是在这一年,文天祥的父亲文仪病逝于临安,他只好回籍守制。守制结束之后,两个弟弟也先后中举。

身为状元的文天祥,仕途起步并不平坦。直到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正月,他才接受秘书省正字的职务。同年五月,弟弟文璧也被任命为知新昌县。为此文天祥专题赠诗《别弟赴新昌》:“天渊分理欲,内外一知行。立政须规范,修身是法程。”文天祥这是在教弟弟做官,也是在教弟弟做人。

当元军于宋恭帝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渡江而来时,40岁的文天祥正在知赣州的任上。他奉诏在赣州起兵勤王,为此他奏请以弟弟文璧为助手,从此开始了“打仗亲兄弟”的并肩作战。

这年五月,文家祖母在赣州去世。在兄长不能回家的情况下,文璧甘当孝子,陪同母亲,护柩回到老家。不久,朝廷任命文璧出知广东惠州。考虑到元军继续南侵的风险,文璧把母亲、妹妹、文天祥妻儿全部接到惠州。在元军兵锋到达广东之后,兄弟仨一直活跃在抗元前线,文家人也是饱受战乱的颠沛之苦。

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海丰五岭坡被俘。次年二月初六,宋元两军大战于厓山海上,南宋就此灭亡。

从这一天起,一直在为宋朝并肩奋战的文家兄弟,在事实上已经失去了效忠的对象。

“文天祥为何首肯亲弟弟降敌?”

在宋朝灭亡的时候,文家仨兄弟中,文天祥已经被俘,文璧、文璋兄弟则在惠州,面临着生死抉择。

其实只有三条路:殉国、逃亡、降敌。问题是,宋朝君死国灭,国土陆沈,殉国已无对象;逃亡也难,拖家带口一大家子,女眷也多,很难做到不被元军抓捕。要保证文氏家族的整体安全,现实的选择,只有降敌。

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秋,想明白了的文璧,和弟弟文璋一起,以惠州城降元。文璧、文璋兄弟俩降元之时,文天祥已被押解至元朝大都。

文璧、文璋降元之后,并不想当元朝的官,当年冬天他们就率领全体家属离开广东,回到了老家,打算就此闲居,以了此生。然而,元廷多次下诏征召文璧前往大都朝觐。

文璧无奈,只好于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五月,来到大都。次年春天,他才被任命为临江路总管兼府尹。

文璧来到大都时,文天祥还在大都狱中,并且已经知道了弟弟们降敌的消息。为此,他写下《闻季万至》:

去年别我旋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

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

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

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横苍烟。

值得深思的是,文天祥此诗之中,并无明显的指责之意。

文天祥、文璧兄弟俩,这次在大都同处一城,长达一年时间,中间虽未见面,但彼此却曾寄物、通信。

此时此刻,对于两个弟弟降敌,文天祥怎么看?在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正月元日,文天祥从狱中给文璧的儿子、自己的继子《批付男升子》的信中,他有了一个明确的表态:

“吾以备位将相,义不得不殉国;汝生父与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

这两句话,文天祥把自己首肯亲弟弟降敌的原因说得很清楚了。

文天祥自己,深受宋朝国恩,又是宋朝状元丞相这样标杆式的抗元人物。若不为宋朝尽忠,则无以面对宋朝亡君,无以面对宋朝遗民,也无以面对自己的人生信条。

文璧、文璋则与文天祥不一样。他们在宋朝的地位不同,影响不同。作为偏处一隅的地方官,在宋朝事实上已经灭亡的情况下,他们当然也可以选择殉国。但亡宋既然已经复国无望,就算把文家全族的性命,都拼了,都殉了,又有何益?

面对现实,当然只有投降,以保全文家全族的性命,把文家的血脉,传承下去。

“兄尽忠,弟尽孝,有何不可?”

历朝历代,文人们对于文家兄弟一死一生、一殉一降的选择,褒贬不一。

褒兄贬弟,是主流看法。元初就有人赋诗讽刺文璧:

江南见说好溪山,兄也难时弟也难;

可惜梅花如心事,南枝向暖北枝寒。

文天祥号文山,文璧号文溪,“溪山”指兄弟二人。诗中的“南枝”、“北枝”,也指兄弟二人,因为文天祥曾写过“江上梅花都自好,莫分枝北与枝南”。至于一“暖”一“寒”,自然是说兄弟二人一死一生、一殉一降的结局了。

就连乾隆皇帝都站出来指责说:“子不知终弟受职,应难地下见其兄”。近代以来论及此事者,更是“叛徒”“汉奸”之声不绝于耳。

但即使是在当时,就有肯定文璧的声音。与文璧同时代的刘岳申,在给文璧写的墓志铭中说:“皇元混一区宇,得忠臣孝子于一门,公与丞相兄弟二人而已”。友人赵彬也说:“文山公死其难,比之比干;文溪公全其宗,亦文氏之微子矣。……故文溪之举,于事得宜,于道得忠,于心无愧。”

是的,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兄尽忠,弟尽孝,有何不可?

(图)文天祥书法

事实上,文璧降元之后,于国于家,真的做到了无愧于心。

于国:他历任临江路总管、广东宣慰使司事、宣慰使广西分司邕管等职,为改变战后重建的经济困难局面,救助南宋遗民,尽心尽力:“念广民兵后疮残,凡可以救民于水火与衣冠于涂炭者,尽心焉”。

于家:他设法买回文家祖屋,建立家庙,祭祀祖先;他为文天祥建祠纪念,千方百计找回了流落北方的文天祥妻子欧阳夫人,让她终老家乡;他多方收集、出版文天祥遗著;他代为经理弃官隐居的弟弟文璋的家事;他把母亲的灵柩从广东迁葬家乡;他把流落大都的大妹文懿孙一家接回老家,同时终身供养夫亡家破的二妹文淑孙。“家无宿舂,囊无留帛,亲疏远迩,毕用其情。四方来者,各得其所,愿欲而去。”

只是他在做这一切时,还要背着“叛徒”“汉奸”的骂名。

死易生难。

文天祥的死,虽然当时痛苦,但是一了百了,相对容易,而且青史留名,成为楷模;文璧的生,则一生痛苦,既要身背骂名还要埋头干事,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

千百年之后,我理解了文璧,也更加理解了文天祥对于亲弟弟降敌的首肯。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章雪峰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