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买不起房更令人焦虑的是:没有存在感

文/张雅微 本文由销售与管理原创

什么时候让你觉得自己毫无存在感?

我一个朋友说,大学毕业后,她们班建了一个群,全班30多个人,但是一直都没有人拉她进群,她是在和一个同学聊天时无意中发现的。

还有一个朋友说,三个同事在一起,当他在说话的时候,没有人接,然后大家又说别的话题的时候,他感觉很没存在感。

听同事小C说,有一回,她发了一条自己非常满意的朋友圈状态,然后过了很久很久,没有任何人点赞和留言,莫名辛酸。

当一个人时常没有存在感的时候,他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焦虑,再演变下去就会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情绪。那么,没有存在感到底是我们内心安全感的缺失?还是外界的环境不够友善?

帝都的存在感很高,这跟你没什么关系

K是我大学时的舍友,她毕业后没有选择接受父母的“完美”安排,毅然背井离乡,来到了北京。我问她回老家啥都不愁,有房有车有工作,放着好好的“三有青年”不做,干嘛非得去北京啊!

她说,在山东潍坊这种地方根本没有存在感好么?

也许她是对的,大城市的繁华与机会的确是一种耀眼的存在,更何况,北京是首都,获得的关注度是其他小城市根本无法比拟的。

她顺利来到帝都,找到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跟别人合租了房子,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场。

时间过去了3年,当我们再次小聚的时候,我又问她,你这回有存在感了吧?

呵呵,她苦笑了一下,当初设想的繁华和美好的确是大城市的专属,然而,这一切仿佛跟自己也没什么关系。该苦逼加班的时候还得拼,该和房屋中介撕的时候还得撕,该和骚扰自己的老板翻脸时还得翻,一样都不少。

而且,现在还有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摆在面前,城市的房价简直虐心啊,她说每个月再怎么赚工资,也赚不出一个首付来,那以后就等于一直是漂的状态,更没有存在感了。

如果此时回老家,又很不甘心,一切又都是一眼就能看到底的生活,而且还会有一种“无颜再见江东父老”的感觉。

我很理解她的感受,我们努力在大城市打拼都想最终留下来,而要留下来就绕不开买房,仿佛有了房子,我们才可以彻底刷出活在这座城市的存在感。

经济学家吴晓波奉劝年轻人:“超级大都市的房子,与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无关。在未来三十年里,背负月均还款3.7万元到2.6万元,对于90%的90后而言,都恐怕是一个了无生活质量及乐趣的人生。”

目前的现状是,很多人注定要成为“漂泊一族”,他们始终“居无定所”,始终缺乏在一座城市生活的存在感。

职场上没有存在感,跟一潭死水没有分别

我朋友的弟弟小柯找到一家上市公司做销售,刚来公司的时候,试用期是半年,公司规定如果6个月内没有签成3笔交易的话,就得走人。

这家公司规模很大,一起来的新人有30几个,作为最基层又没什么经验的销售员,这里的工作强度和业绩目标让他压力很大。每次部门开会的时候,他都不太敢发言,生怕说错了,领导会不满意,同事会笑话他,影响自己转正。

久而久之,他养成了这种“不发声”的习惯,他从来不主动表达在工作上的想法和意见,每次开完会,他还有一种侥幸心理,觉得刚才其他同事说的事儿好像让领导不太高兴,自己没说,就等于没有得罪领导。

就这样,在日常工作中,他像一个隐形人一样,领导没有交代给他的事情,他一定不会主动去询问或者与其他同事沟通,他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当其他人遇到工作上的困难时,他也觉得跟自己无关,得过且过。

半年的期限很快就到了,小柯也算是勉强签下了3个订单,按理说算是安全了。但是最终在部门经理手上的通过转正的人员名单里,并没有出现他的名字。

小柯感到委屈,直接找到领导,领导说:“你每天上班给我的感觉就是在走一个工作流程,从来听不到你任何有关工作的想法和建议,也从来看不到你主动参与公司相关工作的开展,存在感很低,你现在的位置很容易被取代。”

年轻的时候拥有试错的资本,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尝试、不敢“发声”就等于直接扼杀了自己在职场上的存在感。在如今这个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只顾闷头做事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做法十分不可取,优胜劣汰从来都是职场上一直发生的事。

有的人把在职场上的沉默当成是一种低调,其实不然,你可以低调做人,但要高调做事,时刻保持存在感,因为企业要的是业绩,是创意,只有充分参与,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你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

一个人在职场上没有存在感,就如一潭死水,停滞不前,毫无生机。

大哲学家笛卡尔曾说过:“我思故我在。”他用确立的“自我”来怀疑外在的一切,可以说,真正的存在感是一种内心的感受,更多的是自己赋予自己的感觉。

将每一件事都努力做到极致,将每一个目标都付之行动而不是挂在嘴边,用每一次收获装点自己的看起来还显单薄的履历,逐步丰盛我们内心的存在感。

在都市生活存在感低,的确是大多数人的感受,因为这里汇聚了丰富的资源,这里聚集了特别多的优秀人才,相比之下,我们还没有优秀到能够有机会站在聚光灯之下如乔布斯、马云、雷军那样受到粉丝的膜拜,所以,我们的存在感是模糊的,我们的焦虑也是真实的。

所以,刷出存在感的最终利器不是社交软件,也不是那套买不起的房子,而是我们的“足够优秀”,优秀到不可替代,优秀到受人尊敬。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