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是"进"的一种别称

内容摘要:前人说: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虽然有点夸张,却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在人生之途上,挫折、失败是一种常态。对待挫折、失败,大体上有三种态度:一是保持既往的锐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样做很有英雄豪气,却也可能因再度的挫折、失败心灰意冷。第一种是莽汉式的,第二种是庸人式的,第三种是豪杰式的,朱元璋当年选择的是第三种态度。义军首领郭子兴死后,其大儿子郭天叙、妻弟张天祜为了跟朱元璋争夺军队中的话语权,未与朱元璋商量就接受同属义军的小明王政权的任命状,一个成为"都元帅",一个变成"右副帅",而军队的实际领导人朱元璋只能屈居"左副帅",即第三把手。

前人说: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虽然有点夸张,却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在人生之途上,挫折、失败是一种常态。对待挫折、失败,大体上有三种态度:一是保持既往的锐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样做很有英雄豪气,却也可能因再度的挫折、失败心灰意冷;二是自暴自弃,既然某件事做不成了、某条路走不通了,咱就不做、不走了,回家喝茶、睡觉去,不成功又不会死人;三是选择暂时的退让,在退让中蕴含凌厉之势,迂回地前进。第一种是莽汉式的,第二种是庸人式的,第三种是豪杰式的,朱元璋当年选择的是第三种态度。

元至正十五年正月,郭子兴因为听取干女婿朱元璋意见,顺利袭占了和州,使其统治地域扩大了一倍。高兴之余,郭子兴任命朱元璋为和州兵马的总兵官,也就是郭军中的第二号人物。朱元璋凭一条建议年纪轻轻居此高位,郭子兴的许多老部下不服,他们不敢当面对郭子兴的决策说什么,却通过别的方式表达对朱元璋的蔑视。比如集体议事时,因为朱元璋是总兵官,水到渠成坐在第一把椅子上,那些老资格的军官就在背后诋毁他,说他是靠着干女婿的身份上位,吃的是"软饭"。军官们背后的议论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他装着没听见,只是叫小兵把会议室的椅子撤了,换成长凳,军官们想坐哪儿坐哪儿。第二天开会,朱元璋有意迟到,进了会场,他才发现军官将右面坐满了,留给他一个最左面的位置。当时军队讲究以右为尊,诸将示威的意味不言自明。朱元璋没有计较,不动声色地坐了下来。开会讨论军事问题,坐在右首的先发言,这些自命不凡的军官"这个""那个"老半天,也没说出一句有见地、有决断的话来。最后一个轮到朱元璋,他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对问题的分析条理清楚、逻辑严谨,大家不得不佩服。此后开会,诸将自动退居左首,将右边的位置让了出来。

义军首领郭子兴死后,其大儿子郭天叙、妻弟张天祜为了跟朱元璋争夺军队中的话语权,未与朱元璋商量就接受同属义军的小明王政权的任命状,一个成为"都元帅",一个变成"右副帅",而军队的实际领导人朱元璋只能屈居"左副帅",即第三把手。刚刚得知这个消息,朱元璋火冒三丈,恨不得立即宰了这两个人,后来一想,元军势力依然强大,再加上外面还有数支农民起义军,都在抢国家政权这块蛋糕,假若他此时匆匆出手,他与郭子兴当年苦心经营的这支义军必然分崩离析,到时自己的宏图大志就没有展示的机会。郭天叙年轻没有经验,做事冲动;张天祜年纪虽大,却优柔寡断,遇到麻烦一点的问题,肯定得靠自己作主。小明王政权离自己非常遥远,接受了封号,也不等于受其控制。想来想去,还是暂时忍让有利。龙凤元年(1355年)四月,朱元璋和郭天叙、张天祜一起接受了小明王的任命。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进与退,对于眼光深远的人,有时所谓的"退",其实是"进"的一种别称。

(作者为湖南科技人文学院副教授)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