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带90后做最先进卫星 风云四号团队"待航天如初恋"

风云四号进入最后的总装。 受访者供图

据《青年报》报道,2016年12月11日,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成功发射。2017年2月27日,中国气象局和国防科工局联合发布了风云四号获取的首批图像与数据。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构想开始,两代航天人为了一个世界一流的梦想,用了20年时间不断攀登。如今,风云四号背后是一支年轻的团队,可以说,是一群"80后"带着一群"90后",做出了世界最先进的气象卫星。

"90后"个性自我 干起活来卖力

一收到风云四号的首批卫星云图,一个名为"我待航天如初恋"的微信群便"炸开了锅"。这是风云四号卫星总体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12所风云四号卫星团队的微信群。"任凭型号任务虐我们千百遍,我们都待航天宛如初恋。"这便是812所风云四号团队众人的心声。

风云四号研制团队是一支年轻的团队,团队成员中不少是"90后"新兵,平均年龄不到35岁。他们可以说是"距离风云四号卫星最近的人",因为团队日夜与之相伴。尽管身份不一,也许分工不同,但他们对航天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是一样的。

" 可以说,这是一群'80后'带着一群'90后',做出了世界最先进的气象卫星。"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风云四号总装负责人车腊梅给青年报记者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总装团队有一个"90后"小伙儿,去卫星发射基地时,随身带了两大箱零食,还夸张地带了一台洗衣机。当时有人担心,他连件衣服都不肯洗会好好干活儿吗? 后来,大家发现,这个"90后"干活特别卖力。有一次他从高处滑下时,肚子都磨出了血印,痛得直咧嘴。但是,一看到旁边有活儿要干,他顾不上疼痛,马上就去帮着搬箱子了……这些细节,彻底消除了大家对"90后"的担心。"'90后'虽然个性比较自我,但他们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真心愿意付出。"车腊梅说。

在基地,没有双体日也没有节假日,但年轻的航天人甘于寂寞,他们以建设卫星AIT"国家队"为目标,以打造优质卫星为己任,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契而不舍地坚守岗位。

姐妹花把"太空"搬到地球上

风云四号团队中有一群造梦者,为了卫星在太空的可靠运行,他们大胆创新,开展空间环境模拟,成功地将空间环境"搬到"了地球上。刘瑞芳与孙永雪这对"85后"姐妹花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为了验证风云四号的两个核心相机能否经受住太阳辐射造成的温升和干扰,两位年轻姑娘决心承担起"全景重现真空状态下的太阳辐射"这一重要任务。

7月的上海仿佛一个大蒸笼,即使坐着不动都会出汗。而负责太阳模拟器数据测试的刘瑞芳一大早就穿上包裹严实的防护服,戴上防紫外线眼镜进到空间狭小的罐中,进行太阳模拟器的光路调试。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剩下的时间,她几乎都在接受太阳辐射的"炙烤"。爬出罐子时,她拍着僵硬的双腿戏称自己是名副其实的"汗"人。而在罐外负责调试工作的孙永雪,裹上6公斤重的防爆服,冒着爆炸的风险蜷缩在灯室中,高电压、高电流、高热度的大功率氙灯让她吃尽了苦头。

由于试验需要二人配合进行,她们每天十几个小时"保持通话",一天调试不成,便两天、三天……直到满意为止。

待她们出色地完成光路调试任务后,试验的后遗症也随之而来。由于长时间被强紫外线照射,她们眼睛酸胀,全身过敏起斑,原本清秀白皙的面颊变黑、脱皮;超长时间的通话,令两人的耳朵持续痛了一个星期。家人看着很是心疼,但她们说:"干航天哪有不吃苦的,航天的哪有不能吃苦的!"两张年轻的脸庞透着属于航天人的骄傲。

"80后"年轻但经验丰富的"老师傅"

2016年12月10日深夜,发射前60分钟,火箭已经加注燃料,而812所一对师徒开始了发射前的最后一次操作。他们是"80后"师傅刘伟杰和"90后"徒弟沈天豪。

由于卫星上有大量火工品,为防止因误操错或者误通电导致误爆,发射前卫星上用的都是保护安全插头,在发射前才被换成飞行插头。换得越晚,地面操作的安全性越高,因此这对师徒需要在20分钟内完成所有插头的更换,至发射前40分钟撤离发射塔架。师傅刘伟杰,是风云系列卫星AIT全周期及发射场卫星上电装操作主岗,1984年出生的他已经圆满完成了包括风二、风三在内的7次发射任务。徒弟沈天豪,1993年出生的典型摩羯男,做事踏实,责任心重。由他来辅助,刘伟杰表示很放心。

火箭整流罩窗口很小,刘伟杰只能将头探进去操作,沈天豪则在外用手电筒给师傅照明、递工具。尽管早已不是第一次操作,但是刘伟杰的心理压力不比第一次小。"操作用的工具都用绳子绑在手上,就怕操作过程中有物品不慎掉落导致发射延迟。"刘伟杰说。

20分钟完成9个插头,时间很紧、任务关键,火箭底部的燃料加注工作也即将完成,发射在即了! 刘伟杰平时习惯边干活边跟徒弟讲流程、说要点,但此刻却是保持着同一个姿势,凝神专注地解决一个个插头。探出整流罩时,他的身子都僵了,但好在工作完成得漂亮。

关于"传帮带",这个年轻的"老师傅"有自己的理解:"教新人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通过传、帮、带三步骤告诉他们工作规律"。传:日常工作中,要尽量让年轻职工动手模仿;帮: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帮助解决;带:结合经验,讲共性原则,谈个性问题。刘伟杰说,"90后"要在实战中成长。

总指挥 她待"风四"如孩子 见证每一次

风云四号发射升空的那一瞬间,所有人都在欢呼雀跃,风云四号总装负责人车腊梅却已泣不成声。车腊梅出生于1979年12月,是位准"80后"年轻总指挥。7年来,她早已把风云四号当成自己的"孩子",她见证了风云四号的"每一次"。

2008年,刚送走风云二号的车腊梅扛下了风云四号的重担。如同每一个为"孩子"操心的母亲,风云四号每一个工艺流程是否合理,能不能更优,她都考虑再三;每一个新工艺或者新材料的应用,她都验证周全;每一个工装设备如何既安全又便捷,她都思前想后。自风云四号"出生"起的每一个关键"第一次"她都守护在旁:第一次结构装配、第一次振动试验、第一次进真空罐、第一次微振动试验、第一次空运合练……每当"孩子"有"大动作",她都紧张得睡不着觉。

将风云四号送往发射场合练的前一晚,大家连夜将卫星装箱装车。结束后,谨小慎微的车腊梅仍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回想着每一个步骤和细节,最后她又连夜赶回所里,将每一个细节又复查了几遍才安心。跟着风云四号到达基地后,她又马不停蹄地开箱精测,有同事替她算过,那3天,她只休息了6小时。型号总设计师说:"有腊梅在,我们很放心。"

" 她对团队要求很高,对自己要求更高","团队中新进的年轻人,她会手把手地教,为了一个方案,反复修改很多遍是常有的事"……工作中的车腊梅对自己、对下属、对团队都是出了名的严格,可同事对她,除了钦佩,更多的是亲近,他们叫她"车姐"、"腊梅"。

在车腊梅看来,严格要求才能带出优秀的团队。事实证明她是对的,经历了型号各阶段"魔鬼"般的打磨,团队成长得非常快:总装班组是集团公司金牌班组,总装现场是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星级现场,型号总装主岗已是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总装青年技能人员里的带头人。她与团队成功实现了发射场型号产品一次开箱合格率100%,总装一次安装合格率100%,总装过程质量问题为零。她说:"这个团队给了我惊喜"。

2017年初,车腊梅成功当选"感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十大最美航天人"之一。追梦航天路上,有风雨、有坚持、有回报。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