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赴沪与30余华科校友企业家恳谈: 回汉创业,"校友"你在想什么?

特派记者李墨 通讯员肖晶 发自上海

昨日,上海北虹桥科创中心。

30余位"华科系"在沪企业家,见到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来自"第二故乡"武汉,有东湖高新区政府负责人、园区代表,也有光谷的高科技企业。

这是自月初武汉启动"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以来,光谷奔赴异地拜会校友的第一站。

华中科技大学上海校友会,注册校友超过1万人。

这些企业家校友中,有的20多年都不曾回过武汉,有的已在上海滩打拼多年双鬓斑白,有的跃跃欲试想回汉创业却又举棋不定,也有的已在武汉投资拿地准备大干一场。

"回来吧,家乡不光有热干面,还有你们大学时代最美的年华。"

一句乡愁之约,戳中现场多名企业家的故乡情结。对回汉创业,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

二次创业,机会在哪

华科上海校友会副会长、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冯煜,正在做一个医养结合项目,寻求医疗与机器人的深度结合。

他说,现代医疗非常需要机器人和背后大数据支撑平台。在美国,将病人的病情数据输入医疗机器人后,后台几十万病例图像,马上就能展开类比分析。大健康产业是当前最热门的需求,我国医改的重要一环,便是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但是,许多社区没有能力管理慢性病,医生资源又十分有限。如果未来能开发出智能医疗机器人,通过远程诊疗辅助诊断,并能照料病人,就像电影中的"大白",将极大缓解这一痛点。

"不知在生物健康与机器人的技术结合上,武汉是否有合作机会?"他试探着问。

中锐集团总裁李斌,2001年从华科大土木工程系研究生毕业,在武汉度过了7年。毕业后,一直在上海工作创业,却不停想找机会回武汉投资。

他说,下一个十年,武汉将成为投资热土,从华科大走出的校友应该回馈母校,回馈故乡,投身二次创业。"我去年参加了两次光谷土地拍卖,结果都没拍到,可见光谷有多抢手!"他笑称,该集团已分别在汉口王家墩中央商务区和江夏腾讯总部旁边拿了地,准备从事教育、地产和双创园区的投资建设。

"我在全国办了8所学校,现在想回光谷办学,还有机会吗?"他的眼中,写满期待。

校友可抓住自贸区风口

光谷现代服务业园区建设管理办公室综合党委书记刘励力,将现场每一位校友企业家的话,听进了心里。

他说,去年,光谷获批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腾讯、阿里、百度、小米等公司,都已在光谷建设众创空间,雷军、张小龙、汪潮涌、陈东升……他们既是商界大佬,也是武汉最杰出的校友和招商大使。

为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打造"人才特区",光谷在"3551人才计划"上,已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为打造"资本特区",光谷推动设立了13家区域要素市场、23家科技支行、1000多家股权投资、风险投资机构,为创新创业"输血"。

以光谷为核心的湖北自贸区,将于近期揭牌。他建议,校友企业家应抓住自贸区建设风口,在自贸区注册公司创新创业,分享家乡对外开放带来的政策、资本和体制机制红利。

武汉软件新城总经理梁勇介绍,软件新城和光谷软件园,都是大连亿达集团在汉重要投资项目。从2012年光谷现代服务业总收入跨越千亿大关至今,这家大连企业见证了武汉和光谷在新兴产业上的飞速变迁。

"我今天是以一家外地企业的身份,替光谷来上海招才引智的。"他说,截至目前,软件新城已聚集IBM、飞利浦、法国阳狮等百余家企业,吸纳就业万余人,这是武汉创业的最好的注脚。

引才回汉应重"雪中送炭"

在长达4个多小时的恳谈中,30多位校友企业家,听着家乡带来的消息,重新认识了记忆中的武汉,却也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回汉创业的顾虑。

一名企业家直言,此前他曾回汉注册公司,但在部分股东办理股权变更时,相关部门拿出一张列有16条清单的表,要求全部达到才能办理。而在上海,变更手续非常方便,根本不是问题。他希望,家乡的政务服务,能够进一步提升改善。

另一名企业家在沉思良久后表示,他从事证券行业多年,经历过全国不少城市的招商引资。在有的地方,政府为完成任务指标,不顾企业当下发展,硬要企业上市;有的高新技术园区,企业融资困难找政府借钱,政府不管,过几年企业做大了,政府却要投资参股,但企业早已不需要这个钱了。他说,一座城市的招才引智,应该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他希望,武汉不会步其后尘。

还有的企业家认为,筑巢引凤,关键在巢好不好。创业园区的建设,既要专一也要专业,垂直细分,不要变成大杂烩,什么项目都往里装。在服务配套上,也要尽可能改善人才的创业生活环境,"就怕买个药、吃个饭,还要开半小时车才能搞定。"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