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脱实向虚"可从考核机制入手

核心提示: 要想解决"脱实向虚"问题,就必须从解决政府的考核机制入手。在此基础上,再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与办法,制定有利于资金"脱虚向实"的政策,不要再在"脱实向虚"之路上越走越远。如果不有效化解"脱实向虚"带来的风险,后果不堪设想。

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会上,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表示,金融业如果脱离了实体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就失去了盈利的基础,最后必然会出现系统性风险,这也是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最后只好由财政买单。

全球金融危机在给我国经济带来极大冲击的同时,也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暴露出来,“脱实向虚”就是最为突出、也最为典型的问题之一。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不仅“脱实向虚”的问题继续存在,“脱实向虚”产生的后果也正在逐步显现。在财政方面,财政收入增长的潜力越来越小、增长速度越来越慢,经济能够提供的税源越来越有限,增长率已在1位数徘徊。在金融方面,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明显,不良额、不良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隐性不良贷款率严重,多数银行的利润率在向盈亏平衡点靠拢。因此,房贷和开发贷就成了银行最主要的追求目标,最终导致“脱实向虚”矛盾更为严重。

毫无疑问,“脱实向虚”带来的后果,不仅已经显现,而且正在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金融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能量的能力在减弱。譬如地方债务置换,实质就是风险向后延续。而由于财政承担了许多不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导致财政对经济的促进能力也在下降,减税、补贴、转移支付等能力减弱。所以,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脱实向虚”问题的产生,也不是银行一家的事。如果外部环境好,外部环境不利于“脱实向虚”问题的产生,也能够对“脱实向虚”产生有效制约。问题的关键在于,“脱实向虚”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是各个环节共同影响的结果。在政策层面,对房地产市场过度放开,对地下金融过度容忍;在项目审批层面,有关方面基本上是不顾产业政策、不讲产业政策引导,而是凭感觉办事,譬如钢铁行业,已经产能严重过剩,竟然还能批准大钢铁项目;在资金引导方面,这些年财政资金对实体经济给予了多少扶持,又在引导实体经济方面安排了多少资金,应该让更多人了解;在操作层面,开发商和政府融资平台能够获得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支持,没有银行的“脱实向虚”是做不到的。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面对“脱实向虚”的风险,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地方政府,似乎并没有摆脱掉“土地财政”、“政绩经济”的渴求,仍然寄希望于依靠房地产开发、城市建设来稳定经济、创造政绩,房价持续上涨、土地收入屡创新高,“脱实向虚”还如何解决?所以,要想解决“脱实向虚”问题,就必须从解决政府的考核机制入手。在此基础上,再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与办法,制定有利于资金“脱虚向实”的政策,不要再在“脱实向虚”之路上越走越远。如果不有效化解“脱实向虚”带来的风险,后果不堪设想。(谭浩俊)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