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鲜肉乱象谁最该反思?

近日几则关于"小鲜肉"的负面消息又一次引爆了社交平台,批评声、辩护声也铺天盖地袭来,然而,在"小鲜肉"乱象泛滥的当下,我们似乎很少去想: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谁才是最该自我反思的人?

答案,恐怕就在刚刚提及的辩护声里。

" 小鲜肉"的出现,本是当下娱乐市场不断发展的正常结果,"小鲜肉"这个词,本来也是人们对一些年轻貌美的明星的爱称,并没有什么不妥,但随着一些"小鲜肉"在纸醉金迷的娱乐大潮中迷失了自我,为了经济利益不断以次充好,"小鲜肉"这个词,在某些人看来也蒙上了一丝贬义的成分。谈及小鲜肉时,唐国强老师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慨"一部影视作品,百分之五六十的投资都让主演拿走了,那配角怎么办?导演、编剧、场务、道具怎么办?怎么办,只有找便宜的,我们都知道,便宜没好货啊。所以我们看到优秀的作品越来越少。"

唐老师的话发人深省,但唐老师的言外之意又不禁让我深思,那些要价贵的离谱的"小鲜肉"们,真的就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吗?其实一些"小鲜肉"演技匮乏,态度恶劣,有些甚至连台词都背不下来,这样的演员却被资本疯狂地追捧,被市场无端地宠爱,这些"小鲜肉"的倚仗又是什么呢?

答案不言自明,就是那些辩护声,就是那些发出辩护声的粉丝们。

没有实力、没有作品、怎么办?不要紧,只要有粉丝就够了,不需要精心筹备,也不必仔细斟酌,只要有曝光度高的明星,搭上一个稍微火一点的IP,一部电视剧就能匆匆上线,这样的作品,质量又能高到哪儿去呢?《大明王朝1566》十年后复播热度依然不减,恰恰从侧面说明了当下影视剧的质量总体不佳。

但没关系,粉丝买帐啊。

资本何其精明!如果无利可图,又怎么会一股脑地扎进这口大锅中,观众是这一众乱象的直接受害者,但又是这一乱象的幕后推动者。没有粉丝无理智的追捧,这些劣制作品就难以为继,一些年青人以"颜值"为标准,将"看脸"当做时代潮流,把一些"小鲜肉"奉做"男神女神"抛开他们的审美是否正确不谈,这种浮澡肤浅的认识本就不该提倡,古今中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还少吗?一些年轻学生在青春期的冲动与幼稚中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偶像的东西就是好,别人既不能评也不能批,甚至彼此之间喜欢的偶像不同也要攻击,无条件地支持自己的"偶像"不关注学习与生活,而将自己无目标的空虚与廉价的感情全部寄托在一个遥远的明星身上,自以为坚贞不渝,感天动地,其实不过是一时冲动,无病呻吟,很快就会烟消云散。喜欢明星是人之常情,只是不合理的追捧会害人害己。

也有一些观众,并不买某些明星鲜肉的帐,却不知不觉中上了贼船,被裹挟进了社交时代全民娱乐的大潮中,"从众去看","边骂边看"甚至"为骂而看"殊不知这正是在助纣为虐,大家都想看好剧,恶性循环之下出色之作只会越来越少,不论是不是某些助长"鲜肉"膨胀之气的粉丝,我们作为观众都该自我反思,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是不是也"出了份力"?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是否还保有自己的判断与理智?热搜榜上的东西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到底是我自己还是别人的传声筒?

记得《北平无战事》播出时,我们的数学老师--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曾经在课堂上激动地给我们讲述前一天晚上的剧情,她未必懂得如何评判演员的表现,也大概不知道剧情脉络怎么鉴赏,但她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哪个是"十年磨一剑"的大师之作,哪个是粗制滥造的赶工课,这说明我们观众还是有着判断的能力的,不论怎么翻新题材与形式,真正优秀的作品,依然能够引起广泛的认同与共鸣,当何冰老师出现在《见字如面》舞台上时,我叫不出他的名字,却能脱口而出"宋慈"角色的深入人心,才是一个演员真正的成功。

今年春节《中国诗词大会》的爆红,既给了许多文艺工作者信心,又给许多制作方与明星开拓了新思路: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越来越靠近的今天,到底是在"捞一笔是一笔"的邪门歪道上一条道走到黑,还是改改思路,努力出精品,攒口碑,换一条康庄大道。(郑州外国语学校 焦戈)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