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3月26日,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逝世

潘菽是当代中国心理学的带路人,亦是国际理论心理学的巨擘,他提出"创建有中国特色心理学"纲领,是他历六十年探索之产物。

1897年,潘菽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书香之家。6岁时潘菽便开始在父亲开办的蒙馆里读四书五经。后来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潘菽考取了官费留美,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教育学。不久,转学到印第安纳大学学习心理学,获硕士学位。1923年,潘菽又转入芝加哥大学,于1926年完成了《背景对学习和回忆的影响》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27年,潘菽学成归国后,一直从事心理学研究。

潘菽为我国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心理学向何处去,众皆彷徨,心理学者改行者众多。此时,潘菽在报刊上以《为心理学辩护》为题,接连发表文章,为心理学呐喊,使心理学站住了脚跟。

潘菽提出过许多进步的、正确的教育主张。他很讲究教学方法,他反对注入式的教学,注重启发,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他既教书又育人,经常以自己的新鲜进步思想教育青年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各行各业学习苏联,心理学也不例外,从专业设置到教科书都要向苏联请教,他借两次出国访问的机会,会见苏联心理学家和参观心理学研究机构。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更增加了他的责任感和繁重工作。后来,中国心理学机构设置做了较大调整,1956年,南京大学心理系并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潘菽被任命为该所所长。

潘菽非常重视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和道路等具有根本性的问题。他的基本思想是:中国的心理学必须走自己的道路,要为我国的社会发展服务。潘菽对心理学的方法论有系统而完整的论述,他特别指出,心理学研究必须贯彻生活实践的观点,而不能采取把心理现象孤立化的观点;要对人的地位有一个恰当的理解,而不能把人的心理降低到动物的水平以至人兽不分。

1988年3月26日,潘菽于北京逝世。著名科学家周培源曾撰文哀悼。"哲人已萎,典范永存",这既是周培源对潘菽的肯定,又是永远激励后人前进的精神动力。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