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1100万人"找岗位"
- A+
- A-
核心提示:今年我国需要在城市里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高达1500万人,给予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更多的政策倾斜,还需要新增1100万个就业岗位。
政策向基层倾斜 措施更精准细致
为1100万人"找岗位"
今年,我国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比去年多了100万人。根据人社部的数据,今年我国需要在城市里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高达1500万人,其中包括高校毕业生795万人,中职毕业生500万人,此外还有几十万化解产能的转岗职工,以及400多万农村新转移劳动力需要就业。扣除自然减员腾退的岗位数,还需要新增1100万个就业岗位。
要完成这样的目标,需要保证就业重点群体实现充分就业。"要重点关注和解决高校毕业生、城乡'两后生'(初中、高中毕业后未升学的劳动力)、去产能分流职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就业群体,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城乡'两后生'劳动技能培训计划和去产能分流职工再培训计划。"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民政厅副厅长韩永东说。
基层岗位为何不愿去
今年7月即将离开大学校园的小任,在参加了几场招聘会后有些踌躇,"很多企业都问我,愿不愿意去基层厂矿锻炼两年,可是我还是想直接去总公司,或者省里的分公司。"
小任的踌躇并非个案。今年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了30万人,一方面是一线城市及就业门槛和工作生活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则是基层缺乏人才。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范冬萍在调研中发现,不少毕业生不愿意到三线及以下城市应聘,宁愿在一二线城市漂着,与此同时,中小城市的中小企业转型急需人才。
在安徽省人社厅厅长白金明看来,大学生要转变自身的观念,到基层去,到小微企业去。他说:"大学毕业人生才刚刚开始。没有基层的历练,对社会经济文化的认知认同和传承,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基层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寻找到很多成才的机会。"
范冬萍表示,吸引更多毕业生到基层去,还要从提升地方配套服务入手,特别是教育、医疗等方面。白金明也认为,大学生不愿意去基层,政策吸引力有限也是重要原因。"在省、市级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时,'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成为很多岗位报名的必要条件。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强化现有政策,给予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更多的政策倾斜。"
"招工难"与"找工难"并存
毕业生在找工作,企业也在找职工。东莞鼎泰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馨管理着近2000名职工,但是企业却留不住应届大学毕业生。"招十个里面能留住一个都不错了,不少毕业生既想工资高,又想活不累。"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院长李海燕也发现就业市场出现了"招工难、找工难"并存的矛盾局面。"这里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在学校学的专业和在企业的工作不对口。二是现在一些本科生和研究生,技术性强的工作干不了,简单的工作又觉得工资低。"
在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王均金看来,要改变当前高校毕业生"面广量大培养趋同"的现状,要与社会结合,甚至与项目结合各具特色办学。"这样出来的学生有学问、有实践、有研究能力,底子比较厚,社会才会比较需要。"
转岗不下岗
今年,我国还要压减钢铁产能5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瓦以上,大量职工需要安置。
企业承担着安置职工的主体责任。神华乌海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经营管理部主管伊永春表示,企业想了不少办法,包括为离岗职工发放生活补贴、根据职工距离退休年限出台不同政策。
钢材、煤炭、建材压缩去产能,劳动力面临分流转岗,但同时新兴产业又需要大量的劳动者,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原主席盛明富建议,有关部门应及时全面权威地公布新兴产业对劳动力技能需求的动态统计数据,作为用人和技能培训的基本依据,做到对劳动者精准培训。
"十三五"期间,黑龙江要全面完成610万吨炼钢产能、2522万吨煤炭产能压减任务。该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韩冬炎表示,一方面要让留下的人科学配置,充分释放个人潜能;另一方面从企业出来的人要实现重新就业。对于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就业的大龄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政府要开发公益性岗位,提供托底帮扶。
教育阅读排行
-
8 阅读 2017-03-27 11:31
-
6 阅读 2017-03-27 11:31
-
5 阅读 2017-03-27 11:31
-
4 阅读 2017-03-27 11:31
-
3 阅读 2017-03-27 11:29
教育热门推荐
-
3 阅读 2017-03-27 11:31
-
1 阅读 2017-03-27 11:31
-
1 阅读 2017-03-27 11:31
-
0 阅读 2017-03-27 11:31
-
2 阅读 2017-03-27 11:3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