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国云笔外意象公益文化活动:作家学者聚海口谈"祭祖"

海南省文学院院长、双福字创造师梅国云发言。

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海口3月25日消息(南海网记者李晓梅 实习记者胡丽齐)清明是中国24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3月24日晚,梅国云·笔外意象系列公益文化活动之清明"祭祖"在海口复兴城海南香树沉香公司举行,数十名省内作家、学者相聚一堂,畅谈清明"祭祖"文化,热议"祭祖"中外差异。

早在2016年4月,海南省文学院院长、双福字创造师梅国云曾赴陕西参加"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之旅",在黄帝陵国家公祭大典中,向黄帝陵管理局赠送了笔外意象作品《祭祖》,当晚的文化活动即是围绕这幅笔外意象作品展开。

" 祭祖不仅是对祖先的怀念,也是为了祖先的尊严。"梅国云在座谈会上表示,祭祖是一种神圣的仪式,在我国一年年一代代传承下来,构成了国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及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增进了国人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缅怀先人,祭祀先祖,让我们始终记住,我们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这是尊重生命,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梅国云如是说。

海南本土作家王卓森对梅国云的笔外意象作品《祭祖》中的祭与祖的关系进行了解析.他认为,在这幅笔外意象作品中,"祭"的造型中,下面是神案,上面是祭品、三牲等,对称,庄重,圣洁,"祖"高高在上,后人无限仰望,暗含了儒家礼制中的祖德宗功,传播了世代禀然之气。清明节的祭祖,表现在我们的世俗生活里,其实是平常而具体的。

王卓森还分享了他的家乡临高在清明祭祖时的习俗,先用酒礼在家里的神台前给祖先祭拜,后上山坡找到本家先人的坟头,除草添土完毕,再酒食相待和拜祭祈祷。"清明节即将到来,此时再看这幅《祭祖》,更能感受到这份文化情怀和艺术启迪的浓重。"王卓森感慨地说。

中国的祭祖文化与西方的文化存在的差异也成为了当晚焦点之一。在作家张浩文看来,祭祖文化现象在西方并不普遍,甚至是否定。他说,古言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说的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孝,而"百事孝为先"更加说明了"孝"的重要性。祖先的生活经验一直是后人学习、借鉴的对象,祭祖不仅是缅怀先祖,更是表达一种敬畏之情。张浩文说,作为祖先的后人,因在借鉴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敢于创新,担负起传统文化复兴责任与义务的同时,要割舍本土文化中存在的封建色彩。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