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牍传情 你不写信多久了 西安书信展今日开启

随着高科技技术不断的应用于生活,碎片化、快餐化的文化格局与理念深入生活、愈来愈快的都市节奏改变生活,我们周遭的一切都以便捷、效率为判断依据。我们已习惯于QQ、微信、微博、短信、电子邮箱等现代信息交流方式,信息的传递已经不再困难,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万里之距的信息交换,往日尺牍书信在两地间经年累月的传递,被迅捷的以秒为单位的各种软件取代,那份对于来信的盼望与期许,也同样被迅捷的效率冲淡,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却日渐疏远。随着“朗读者”“中华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电视节目的流行,人们渐渐怀念起往日那种慢节奏的时光,书信中蕴含的温暖与亲情再一次散发出它独特而深远的生命力。“见字如面”四个字不知不觉地温热起来。

有鉴于此,西安高新区党工委宣传部、西安高新区文明办携手西安青年美术馆特此举办“尺牍传情——中国近现代书信文化展”。小小的尺牍书信,往往寄托了真挚的情感,通过这些纸间所承载的生活片段,我们可以还原一个时代的信息,感受故纸温暖;该展览汇集了近现代的文化名人如舒同、荀慧生、赵树理、张奚若、李问渠、艾青、老舍、石鲁、赵望云、何海霞、王子云、陈忠实、贾平凹等人的书信百余通,比较全面地展示了近现代中国尺牍书信文化的面貌。我们希望本次展览不仅具备一定的学术标准和文化品格,具备公共美育的现实意义,希望借由展览展现西安高新管委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对于坚持“文化自信”的遵循。

展览中所呈现的关于尺牍书信历史的一般常识和书信写作的基本范式、称谓的规矩以及设置的尺牍书信写作的现场体验区域,都是寄希望于当下的人们在看过展览之后能够重拾纸笔,直抒胸臆。

古代书信所用的竹简或绢帛长约一尺,久而久之便用“尺牍”代称书信。古代文学中,书信的别称也作尺素、尺函、尺签、尺书、雁书、鸾笺、手札、简牍等。尺牍的历史非常悠久,汉代司马迁《史记》和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等都有尺牍的提法。尺牍是中国古代最广泛的应用文体,也是集文学、书法、音韵等多种信息于一体的艺术样式。

在文学史上,有很多美妙的语句描述尺牍书信,如《古诗十九首》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南朝乐府民歌里:“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唐代杜牧的“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等等。历代的文学大家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庾信、陶弘景、王维、韩愈、苏轼、黄庭坚、王安石、曾巩、徐渭、袁宏道、袁枚以至于清末的曾国藩等历代先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他们所作的传世名作,在彼时大多就是尺牍书信。《报任安书》《遗大夫种书》《与子俨等疏》《曾文正公家书》 等尺牍书信名篇,举不胜举。

而在书法史上,最著名的如王羲之《姨母帖》《奉橘帖》《快雪时晴帖》《平安帖》,王献之《鸭头丸帖》《廿九日帖》《中秋帖》等传世书法杰作原本皆是尺牍书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文徵明、董其昌等历代书法大家的日常尺牍书信也成为后世书法史上享誉甚高的经典作品。

不仅如此,作为传统社会中日常最为重要的应用文体,历代基础教育中也特别重视关于尺牍书信写作的教育,在此门功课中,举凡格式、称谓、措辞等皆有一套成熟的范式可以学习。直到民国时期,尺牍类的文集和教材还很盛行;

到了近代,民国很多才子佳人从相识到相恋,从相恋到相濡以沫,从相濡以沫到相忘于江湖,都能从他们之间的尺牍书信中找到些许痕迹,鲁迅与许广平的往来书信被鲁迅谓之《两地书》,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日记被梁实秋编为《爱眉小札》,所谓鸿雁传书、尺牍传情,应如是也;亦可以说,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诸多信息是依靠尺牍书信这种文体形式流传后世的。

尺牍传情——中国近现代书信文化展展览信息

主办单位:西安高新区党工委宣传部

西安高新区文明办

承办单位:西安青年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7年3月24日——4月15日(每周一闭馆)

朗 诵 会:2017年3月29日下午2:30

地 址:西安高新区永阳公园西北角西安青年美术馆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